正文 從“HallucinatoryRealism”的翻譯看媒體的責任(1 / 3)

從“HallucinatoryRealism”的翻譯看媒體的責任

語言·文學

作者:楊誌恒 汪太偉

【摘要】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莫言的英文頒獎詞“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譯“魔幻現實主義”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關鍵詞。各方對“魔幻現實主義”一詞用法不準確的公開辯護雖然出現在各大主流媒體中,但是依舊沒有大範圍吸引到讀者的注意。一個詞語的翻譯不準確造成了媒體的集體失語,這值得媒體深刻反思。

【關鍵詞】莫言諾貝爾文學獎 Hallucinatory realism 魔幻現實主義

2012年10月11日19點,瑞典文學院宣布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中國作家莫言,評委會給出的英文頒獎詞為“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2012 was awarded to Mo Yan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這個消息一公布,全國的輿論氣氛熱鬧的像奧運會得了金牌一樣,中國媒體又一次在奧運會後達到了巔峰。

2012年10月11日19時12分17秒,《新聞聯播》插播即時快訊,給予了莫言最高的政治禮遇,稱“莫言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在瑞典現場的中國媒體及時將授獎詞翻譯成中文傳回了國內,“莫言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曆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這句話當時迅速和莫言的名字一起占領了所有媒體的頭版,幾乎同時瑞典方的原文版本也一同傳回國內。2012年10月11日19時24分,人民網發出消息《莫言獲獎理由:魔幻現實主義作品融合了民間故事、曆史和當代》,首次使用了“魔幻現實主義”①,隨後各大主流媒體爭相轉載,英文頒獎詞“hallucinatory realism”的中文翻譯“魔幻現實主義”成為了各大媒體的頭版關鍵詞。

許多熟讀莫言作品的讀者以及一些文學研究者對媒體使用“魔幻現實主義”一詞感到費解,隱約覺得不妥。的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並非使用了這個詞,是國內誤傳了信息。答案就在授獎詞原文裏,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莫言的評價並非是“魔幻現實主義”(magic realism)一詞,而是一個較新的陌生詞組:hallucinatory realism。中國媒體忽視了當天諾獎委員會的另一份具體公報,繼續評價莫言:“從曆史和社會的視角,莫言用現實和夢幻的融合在作品中創造了一個令人聯想的感觀世界。”②這句話更好地解釋了什麼是hallucinatory realism。

在拉美文學中,魔幻現實主義最早被用於形容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把神奇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插入到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拉丁美洲現實的政治社會變成了一種現代神話,既有離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現實主義的情節和場麵,人鬼難分,幻覺和現實相混。”③馬爾克斯本人也因作品中神奇幻想與現實社會的結合而在198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

從這個文學風格的原初語境來看中國現當代的文學,莫言、韓少功、餘華、閻連科等一大批成名於上世紀80年代的作家是受到了拉美文學的熏染,並於最初的“新潮小說”之後在現代派分支寫作上卓有成就,但以一個魔幻現實主義冠在他們頭上,是不準確也不公平的,它模糊了大量細節和作家獨特的存在價值。

顯而易見,大量作家已從這個詞語中逃脫開來,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價值,特別是莫言,深入鄉土文化、曆史邊緣的敘事聚焦,拋棄客觀神秘因素的影響,放大自我感官的情節,無一不是在宣告著自我風格的形成。那麼,今天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卻還是認定他的風格是魔幻現實主義,這是對莫言作品風格的誤解,更讓國內失去了一次重新審視莫言寫作創造新藝術風格的大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