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Part3鄰裏和睦營造幸福大家庭
季蘭蘭28歲全職太太
老公在大城市站穩了腳,房子搞定,孩子的幼兒園搞定,這就要接我們娘倆過去呢。臨走前,我請幾個好姐妹吃飯,其中一個半開玩笑地損我,“聽說大城市的鄰居之間都互相不認識,人情那叫一個淡漠!你今兒離了我們姐妹幾個,看你去那邊不無聊死!”
我豪氣衝天地一拍胸脯,“像我這麼自來熟,到哪不都是朋友環繞?”話雖然放出去了,可到了地方我才發現,姐妹那句話還真是一點也不誇張。來這裏一個月了,鄰裏之間見了麵還跟生人一樣,即使在電梯裏遇到,大家也都很自覺地把目光移向別處,更別提相約郊遊、家庭間聚會什麼的了。日子一久,天性喜鬧的我覺得十分壓抑。老公勸我,“大家都是這樣,習慣就好。”我沒接腔,心裏卻在盤算著,有什麼辦法可以讓鄰裏之間走動起來呢?我開始了第一步計劃,微笑。先跟樓上樓下混個臉熟再說。俗話說伸手還不打笑臉人呢,更何況是我主動拋過去的橄欖枝,這不,沒幾次,大家見麵就都默契地微笑示意了。此外,我還利用晚飯後散步的時間,認識了幾個年輕媽媽,大家在一起討論育兒經,關係一下子就拉近了不少。
我鄰居是個內向的小姑娘,跟誰都不大走動。前陣子,聽說她在商業街盤下了一家店鋪,但是準備倉促,忙不過來,我趕緊找到幾個熟識的鄰裏趕去幫忙。她看到我們來了,又驚又喜,我適時地跟她開玩笑:“需要幫忙也說一聲嘛,這樓上樓下的,以後我們有了事不也得找你?”小姑娘羞澀地笑著點頭。
再後來,我們這棟樓的關係就更融洽了:對門小姑娘燉了排骨總不忘送來一碗,樓上大姐的孩子沒帶鑰匙也會直接來我家蹭飯,一樓大哥的院子成了我們打牌的聖地,我們幾個不管誰家有了麻煩事,大家一準兒去幫忙,其他樓的人看了都覺得羨慕,說我們跟兄弟姐妹似的,後來我們去KTV唱歌的時候,還專門唱了“相親相愛一家人”呢。
端午節那天,爸媽從家鄉打電話來,問我在這裏生活得是否習慣,我回過頭,樓上樓下幾個姐妹正在我家包粽子,孩子們在地上擺積木,看著這和諧的畫麵,我開心地對著話筒說,“我過得很好,很幸福。”
點睛:人常說遠親不如近鄰,幸福的小區都有著相似的幸福,那就是融洽的鄰裏關係,而這幸福感,常常從和睦的氛圍中滲透進千家萬戶。
Part4被“需要”的幸福
林曉琪32歲,公司職工
在外地出差一個星期,工作總算順利完成了,在回來的車上接到同事小劉的“求助”電話,說是她負責的項目出了點問題,“林姐,拜托你了,報表隻有你做得最好。”我答應著,“沒問題,明天一早就做好拿給你。”同行的部門經理在一邊撇嘴,“累了一個星期你也不休息,晚上還要幫別人加班啊?”我把手機放回背包,笑著說,“小劉信任我才找我幫忙啊,被人需要難道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麼?”
剛回到家,孩子便纏著我做羅宋湯,“媽媽做的比爸爸做的好吃。”我笑著刮了一下她的小鼻子,係上圍裙就進了廚房。沒過一會兒丈夫便探頭過來,不好意思地說,“老婆,明天開會要穿那套咖色西裝,能幫忙熨一下麼?”我樂嗬嗬地點頭。在家做客的朋友看著我忙裏忙外的樣子,搖搖頭,“你呀,把自己忙得團團轉,還整天笑嘻嘻的,真不知道你哪來的那麼多快樂。”
朋友說的沒錯,我的確是每天忙得團團轉,但快樂也是從這“團團轉”得來的,想到自己被別人需要、被別人認可,心裏就充滿了幸福感,我覺得這也是我的個人價值體現。當孩子需要我時,工作再忙我也要抽出時間帶她去少年宮,她高興地摟著我說“媽媽真好”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幸福;丈夫在外麵應酬身體不好,我會花幾個小時的時間給他煲一鍋養生湯,他說我是個好媳婦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幸福;父母需要我時,我會在周末趕回去給他們做一桌好菜,也會陪他們聊一整天的家常,他們誇我孝順的時候,我就覺得很幸福。甚至幫同事完成一份工作任務,收獲感激和稱讚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幸福。
前陣子,我報名參加了社區誌願者服務隊,這個月分到的任務是去敬老院幫忙,這下我又多了一群需要我的人——大叔大娘們遠遠地看見我,總會高高地揚起手,“小林你終於來啦!”
點睛:幸福其實並不遙遠,隻要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你會發現,幸福就藏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