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份製改造無疑是王石在萬科發展曆程中若幹重大關鍵性決策之中的第一個。由主動嚐試的勇氣到排除種種困難的毅力,都折射出在體製變革之中,把握機會和自我創造條件的重要性。而在股票發行和上市的第一關過去之後,就麵臨著上市之後怎麼辦的問題。在這裏,王石率領的萬科又一次給出了領先的答案,那就是在一個還不太規範的大環境下,自我先行規範。這種把現代企業革命進行到底的決心,除了魄力和膽識之外,更加需要的是智慧和自律。坦白地說,十幾年過去之後,回望萬科的這段坎坷股改路,我們不禁捏一把汗,因為,有太多的理由和外在因素能夠令王石和這家企業的努力半途而廢。而對於許多仍然徘徊在規範化和灰色地帶之間的企業,對於許多還在尋找做大做強途徑的企業家來說,萬科股改進程中的反複和艱辛,相信他們會有共鳴,也希望能夠給他們勇氣。
主動股份製改造
80年代,全國各地都有許多以不同形式不規範發行類似股票的企業。以“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的名稱注冊的萬科是中國內地第一家向社會公開發行股票的企業。實際上,萬科的股份製改造之路絕不平坦,敢闖的王石遇到了當時的上級主管部門的不同意見,雙方一度到了僵持的境地。於是,一場驚心動魄的上市遊擊戰就在王石指揮下悄悄地進行了。
時鍾撥回到80年代中期,那時候在深圳的企業人確實很不明白,為什麼生意做得好好的萬科會去如此大膽邁出股份製改造的第一步。
早在1986年,深圳特區政府就下達紅頭文件,在國營的集團公司係統推行股份製試點工作。不過在80年代中期,特區正進入第一輪發展的快車道,經濟發展迅猛,國營集團公司的日子都很好過,沒有危機感,很多公司老總都普遍認為搞股份製、設置董事會等於增加了個婆婆,多此一舉,太麻煩了,所以沒有大的集團公司響應。
但是血氣方剛的創業者王石,卻比其他人多了一些深思。多年後,他自己回憶,看到這份文件很興奮。
“萬科在企業的發展方向、利潤留成比例、人力和資金調配等方麵和上級主管公司有很大的分歧,萬科正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從?我強烈意識到:股份製改造是一個讓萬科能獨立自主經營的機會。公司的決策層很快統一了思想,要把萬科改造成一家符合現代企業規範的股份公司。但怎麼改造,能否完成卻一點沒有把握。”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尤其是在很多方麵都還隻能繞路走、打擦邊球的1988年,萬科的股份製改造遭遇了難以想像的困難。
當上級主管公司得知萬科管理層的想法時,采取了斷然拒絕的態度。為什麼會有人一口拒絕呢?道理不複雜,有人就是對王石平時的態度很不舒服,覺得他在全資公司還不聽招呼,改製後還不要另起爐灶、占山為王啊!所以,當時連同提出股份製改造的金田和原野兩家公司,都同樣遭到上級主管公司的拒絕!
集團老總自身不響應企業改製,還拒絕下級公司的改革嚐試。麵對這樣的領導者,即使是一貫倔強的王石也束手無策。好在新生事物總是有生命力的。深圳特區政府主管體改的部門對三家公司申請改製采取了歡迎態度,而且當時的體製改革辦公室對於他們的態度豈止是歡迎,簡直是喜出望外——總算有三家國營企業願意試點搞股份製改造。萬科、金田、原野成了體改辦的寶貝,但同時遭到上級公司的反對,又成了燙手的山芋。
於是,如何繞開中間層的阻撓,把股份製的創舉進行到底,為此展開的這一場博弈就變得耐人尋味了。如今回望,這是新舊體製轉變過程中必然的一環,但是對當事人而言,當時的感覺顯然大不好受。
新嚐試好事多磨
王石回憶其後的進展:“中國的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在遇到中間阻力時,隻有爭取政府的支持,做上級公司老總的思想工作。當時通過朋友介紹,結識了在政府領導身邊工作的秘書班子,他們能理解萬科的處境,並積極幫萬科疏通渠道。當時的市委書記李灝同誌特意安排他秘書唐火照不定期地約見三家公司的老總,聽取公司改製的進展。這種安排完全避開上級主管公司、政府有關部門,屬於市委書記的秘密渠道,有點地下工作的味道。感受到市委書記在暗中支持,我心裏有了底。”
不過,好事多磨,關係到未來萬科是否能夠輕裝上陣、一飛衝天的股份製改造,雖然一直暗渡陳倉,最後還是到了需要正麵交鋒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