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科招股隊那時被公司內戲稱為“打狗隊”。有時在菜市場,真的可以看到萬科股票的攤子和大白菜攤擺在一起。而“隊員們”除了擺攤設點,還分成幾個小分隊,走街串巷,對一個個居民區進行地毯式搜索、上門推銷,就和今天的人壽保險推銷差不多。包括王石都曾經自己跑到蛇口工業區,上台演講做推銷。可有時即使你說得口幹舌燥,市民就是不理解股票是什麼東西。有一次請工商局幫忙,由個體工商協會出麵,邀請個體戶開了個會,在會上反複向他們宣傳股票發行的意義和股票的投資價值,可最後,個體戶不耐煩了,說不用說這麼多了,該攤多少我們就捐多少吧。讓人哭笑不得。當時公司還派人到國庫券認購大戶巢先生家裏去推銷。巢先生看是新生事物,慷慨地認購了3000股,表示對改革的支持。在當時,個人一次買3000股絕對是了不起的大戶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萬科發行股票在企業內部不亞於一場暴風雨式的革命。而在全國範圍來說,其意義也非同小可。
1990年元月,國家計委、體改委、國有資產管理局和中科院四部門在北京召開了一個股份製研討會,王石和馮佳都去了。萬科作為試點企業第一家在會上發了言。這次會議可以說是國有企業股份製改造的分水嶺。從那以後,股改工作才漸漸在全國推廣,從而形成了一次新的改革浪潮。而萬科也就在之後的一段時期,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眾人關注的對象。到萬科去取經,成了國家體改委對前來谘詢的一些想要進行股改的企業的建議。
萬科股份製改造後,企業就由原來的國有企業變成了股份製企業,性質變了,自然營業執照也要變。這次萬科又給工商局出難題了:當時營業執照上的性質這一欄,可沒有“股份製”這個詞啊。最後,想了個萬全之策:把全民、外資、集體、個人等性質全寫上,好讓人挑不出毛病來——恐怕這本營業執照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了。
王石沒要白分的股權
和萬科19年來的蒸蒸日上形成對比的是,深圳以及上海最早進行股份製改造的相當多企業普遍呈現老態、疲態,成為並購重組的主要對象。有一個有趣的統計,深圳最早進行股份製改造上市的數十家企業的老總,一直在企業留任至今的第一把手,似乎隻有王石一人。這些離開上市公司的老總們,許多是因為企業發生比較大的變化,被兼並收購,自然也不得不離開;也有一些是個人行為失當,東窗事發而被迫去職;當然,也有很少一部分是高升了。像王石那樣,把一家公司從無到有、從小做到大的,而且一直至今能夠穩定掌舵的,確實在中國的企業家之中,是個很不一樣的異數。
回顧這一段城頭變幻大王旗、各領風騷沒幾年的上市公司歲月,王石的評論還是比較清醒和理智的:“早期上市的一批公司,包括萬科在內,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萬科為例,進行股份製改造的動力是擺脫上級公司的行政幹預,為了稀釋上級公司的控股比例,最好的方法是到社會上募股。至於怎麼運用募股籌集到的資金,想得並不是很清楚。還有,企業規模不大,業務架構也不盡合理。一方麵上述的先天不足,另一方麵股民對投資回報要求的壓力,迫使早期的上市公司為每年的利潤奔命。市場好的時候,利潤尚可;市場嚴峻連續幾年,企業不能積極調整就會陷進困境。”
直到今天,王石還是很喜歡跟企業和社會公眾人士講“萬科的教訓”。他承認,萬科在上市的頭五年裏,走了多元化的道路,投資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等到意識到的時候,要做調整已經很不容易了。“萬科在1993年至1997年的五年時間裏進行了專業化的調整,付出了相當的代價。一些犯同樣錯誤的公司現在才開始進行調整,就有些為時過晚了,有不少成為資產重組的目標。”
不過,萬科的股份製改造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就是以王石為代表的管理層並沒有大量持有公司股票。換而言之,在萬科,企業的產權和經營權一開始就是徹底分離的。而在西方,所有權和經營權經曆了一個合—分的過程,現在甚至又出現了合一的趨勢。
這對於王石來說,確實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決定。因為,當今天萬科已經成為市值七八十億元的龐然大物的時候,王石的股份也不過是十來萬股,不超過萬分之一的比例。因此,很多人為王石當初的決定而惋惜。如果當時王石要在自己創業打造的公司之中占有一定比例的股權,也是順理成章、天經地義的。事實上,隻要王石當時持有1%的萬科股權,這麼多年送配下來,價值的財富就可以用八位數來衡量了。這樣一來,至少王石早就可以退休,去毫無顧慮地登山、航海,不需要每年辛辛苦苦賺60萬元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