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功成上海(2)(1 / 3)

申萬事件:善意參股的典範

1990年,名不見經傳的萬科在大上海有兩次引起轟動效應的記錄。第一次是“萬科城市花園”在上海市場的成功推出。當時正值上海房地產市場處於調整時期,別墅、花園供過於求,而困擾上海市民的住宅緊缺狀況卻依然存在,萬科倡導的開發中檔城市居民住宅的發展思路顯然對於推動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性調整具有重要意義。第二次轟動效應是萬科在1993年11月間以3900萬元的代價控股上海申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當時股本的5%。如果說在此前發生的“寶延事件”是以“踏雷”的方式去嚐試中國公司市場化購並的話,那麼“申萬事件”則是按現行法律辦事,對中國證券市場的完善和發展意義重大。

申華實業是滬市著名的“老八股”之一,全部股份都是流通股。據粗略計算,從公司上市至今,原始投資增值達2000倍。1987年3月16日,申華首次在上海發行股票,當時名稱為上海申華工貿聯合公司,股本總額為100萬元,1990年12月19日上市。1992年2月24日,改為現名稱,是上海“三無”板塊之一。由於其獨特的股權結構和其創始人瞿建國的運作能力,申華不斷成為上市公司並購領域的新聞來源。

申華的創始人、老董事長瞿建國在追述起申華的成長歲月時,很清醒地談到,公司上市就意味著已經成為一個在市場上掛牌待售的商品,其本質上已經構成一個公開出售的要約,由市場決定價格,要隨時準備被人收購。

這是公司上市時瞿建國就確立的觀點,當公司遭遇收購時瞿建國的態度就有些與眾不同了……

1993年9、10月間,深寶安入主延中。由於這是新中國證券史上首例並購案,一時間各界議論紛紛。“寶延事件”之後,上海申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瞿建國對報界發表談話,申華歡迎有實力、有管理能力的大公司來做申華的大股東。在寶延對壘的火爆氣氛中,申華老總的這個表態普遍被公眾所忽略,但引起了早有通過二級市場參股上海上市公司計劃的萬科管理層的密切注意,從而引來了申萬攜手合作的佳話。

“申萬事件”是由現在成為萬科集團的董事總經理的鬱亮領軍的萬科證券投資業務在上海市場上的一次公開亮相。事實上,在“申萬事件”之前,萬科的投資業務已經和上海的證券市場有了密切的聯係。截至1994年6月底,在萬科參股的14家上市公司中,有11家是在上海證交所上市。萬科在這11家上市公司的股權投資占萬科全部股權投資額的62%。1994年,萬科財務顧問公司開始把投資重點轉向上海市場,並派出業務人員在上海建立業務部,目的在於及時捕捉市場機會,對股權投資企業的市場表現及時進行跟蹤分析,同時為萬科擴大在上海資本市場的投資奠定基礎。

萬科參股申華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早在1993年初,萬科在派出精兵強將進入上海房地產市場的同時,就由王石的副手、當時掌管投資發展的鬱亮親臨上海進行調查研究,對滬市掛牌的公司逐一進行考察,最終選擇了股權清晰的申華公司。當收購開始時,鬱亮親自坐鎮,據說整整一周廢寢忘食。

在二級市場購入申華股票的同時,萬科開始主動通過上海一家谘詢公司牽線與瞿建國聯係,希望當麵溝通、交換意見。見麵時氣氛十分友好,王石董事長、鬱亮副總經理給瞿建國留下了相當良好的印象。特別是王石,他文化人的幽默、軍人的豪爽和商人的精明交織在一起,令瞿建國很有好感。

1993年10月底,在上海揚子江大酒店的一個廳房裏,一次有特殊意義的會談正在悄悄進行。在座的有深圳萬科董事長王石、董事會秘書鬱亮,上海申華董事長瞿建國,上海亞洲商務投資谘詢有限公司陳琦瑋及《上海證券報》的一位記者。瞿建國表示,他正在積極尋找大企業加入申華股東行列,並準備出外聯係。王石則表示了萬科計劃參股上海上市公司的意願。瞿建國對萬科參股申華表示了由衷的歡迎。深圳是當時改革開放的前沿,經營理念和管理手段都比較接近發達國家和地區。萬科又是一個特別富有文化內涵的企業,企業形象、員工素質、管理手段等等,都給申華人耳目一新的感覺。瞿建國認為,與萬科合作對申華的發展,對公司的股東都是有益的。王石則表示,萬科參股申華主要是出於三點考慮,一是雙方業務結構有互補和合作的可能,二是萬科想通過參股申華來參與上海浦東的建設,三是申華有投資價值。他誠懇地說,萬科參股申華,決不是為了炒作股票,博取差價,而是真正地參與經營。萬科代表進入申華董事會後,雙方一定能取長補短,為申華的發展做出貢獻。因此,瞿建國與王石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