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萬科做減法(2)(1 / 3)

1991年,公司意識到深圳特區外的地產有良好的發展機會,迅速通過同外商合作參與上海古北新區24號地塊國際投標的方式進入上海房地產市場,奪標後用於開發建設高檔別墅區“西郊花園”,在跨地域經營房地產方麵,走在了深圳同行的前列。因此,盡管萬科在深圳房地產業起步較晚,但是在跨地域經營方麵卻後來居上。1992年以來,公司實施了東南沿海開發計劃,現已在上海、青島、天津、北海、廣州等地取得多幅土地的開發權,並已陸續互動開發。有趣的是,當時在深圳,萬科公司尚未被承認是“正宗”的房地產公司,但在全國的許多大城市,已經形成了規模影響力。

旨在推銷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這是萬科地產與其他房地產公司迥然不同的經營特點。萬科開發房地產,不以贏利為唯一目標,也不隻是單純為客戶提供居所,而是從滿足現代人追求舒適、便利、完美的生活方式出發,自始至終為客戶的各種合理需求提供盡善盡美的服務,即便暫時犧牲部分經營利潤也在所不惜。為此,萬科地產經營每個項目都不僅力求規劃合理,設計完善,施工管理一絲不苟,把高品質的物業交給客戶。而且在房產售出之後,注重物業管理,提供配套的服務,保證客戶處在優雅、寧靜、清潔、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之中,處處感受到萬科公司對他們的關心和尊重。公司主動邀請入住萬科房產的客戶參與物業管理,共同營造完美溫馨的生活氛圍。萬科地產這一全新的經營方式,滿足了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贏得了客戶對公司的信賴,從而在社會上樹立起萬科開發的房地產物超所值的信譽。

“天景花園”和“荔泉別墅”這兩處早期物業建成使用後,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多次榮獲深圳市優秀住宅小區稱號,物業增值了數倍。萬科的售後服務質量有口皆碑,建築品味亦不俗。美中不足之處是規模太小,在同期開發的住宅小區中難以形成較大影響。作為發展商,欲樹立市場形象,擴大影響,必須尋找更大的發展機會,促使房地產業務上一檔次和規模。恰在此時,免稅公司尋找合作夥伴,幾經周折,選定萬科聯手開發。

於是乎,就有了綜合性商住樓荔景大廈,有了建成深圳市一流樓宇的機會。

荔景大廈為萬科投資的第一個高層,所處地段極佳,是深圳市最繁華的金融、商業、文化中心地帶之一,大劇院、免稅商店、銀行、酒家分列四周,開發高檔物業極具升值潛力。

荔景大廈的外觀和內結構設計極富創意。大廈外觀力求簡潔,體現高科技的時代精神。色調以紅色和中灰色為主,兩種顏色的強烈反差透露出色彩視覺的個性。其中,紅色行架拔地而起,直指高空,代表年輕向上的活力;而中灰色主體則象征萬科穩健的經營作風,動與靜的有機結合反映出典型的萬科風格。但是好事多磨,由於工程勘測的疏忽,設計方案確定半年後,深圳市電信局提出,大廈左翼阻擋了梧桐山與安樂山之間的微波通道,幾經交涉,最後修改了原方案,去掉左翼的一部分,加高樓層。設計師認為,修改後大廈失去了最精華的部分,即20層左右的大跨度行架,為建築師們留下了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萬科作為發展商,這份遺憾同樣強烈。

房地產的開發周期較長,不僅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工程期間還要隨時承受建材供應和價格上漲的壓力,風險較大。盡管從總體看,中國的房地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但市場的走勢受到多方麵因素的影響,無疑更增大了風險係數。荔景大廈項目從1990年已開始著手準備,按正常進度,1991年應已推出銷售,而實際銷售期卻整整推遲了一年,常規而言對萬科不利。哪知因禍得福,恰巧遇上房地產的旺市,利潤回報反倒給了萬科一個意外之喜。可謂命運多舛,但功德圓滿。

1994年,王石開始反思

房地產的發展方向

1994年,筆者采訪王石的時候,他對於房地產已經想了很多。

相對於深圳市的其他地產發展商,萬科早期房地產開發的劣勢在於手中缺乏必要的土地儲備,所以一直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在房地產業發展的初期,由於市場的不完善和供需的不平衡,即使是粗放式經營,亦能獲得百分之百以上的利潤回報,一些握有大量廉價地塊的發展商因此積累了巨額的資本。但時移世易,隨著房地產業的逐步規範化,這種經營方式已無法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實際上,很多地塊的利潤回報已降至20%以下,賺取行業壟斷利潤的時代已一去不返,以後更需要的是發展商的經營能力和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