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與華潤的親密接觸(1)(1 / 3)

華潤是誰?

1948年,中國共產黨已經開始考慮奪取政權後的治國大計。在建立政權後如何解決黨的經費來源問題上,當時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建立黨營公司的設想,公司的名稱定為“德潤”,取朱德的“德”,毛潤之的“潤”。後經朱老總提議改為“華潤”。在建國後的相當長時期內,香港華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的重要窗口,在對外貿易方麵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從這個意義上講,控製華潤的國家資本顯然是很根正苗紅的。

自改革開放以來,由國家絕對控製的香港華潤公司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由外經貿部在香港的窗口公司,轉變為中央直屬的45家特大型企業之一。即使在黃金遍地的香港,華潤也堪稱巨鯨,其總資產高達500億元人民幣,淨資產400億元,旗下擁有5家上市公司。表麵上,香港華潤百分之百屬於中資公司,但華潤控股的上市公司華創、北京置地、立智國際、五豐行等已經資本國際化,這幾家在香港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公司的資本額已經占到整個華潤集團的70%以上。因此這家新型的國家資本公司,正是王石在90年代最後幾年孜孜以求的理想大股東。

王石:萬科需要穩定大股東

在引入華潤作為大股東的幾個月前,王石自己就很清晰地分析過:“本質上,香港華潤的主營體已經成為市場化的財團,同長江實業、新鴻基本質上沒有多大的區別。如果說有區別,就是董事長是北京選派的部長級別的人物,而CEO則是市場化的產物,現任總裁寧高寧先生就是這樣一位職業經理或企業家。華潤集團的上市公司係擁有一支成熟的職業經理隊伍。”所以王石反駁那些認為萬科尋找官僚資本撐腰的說法,他說:“正在進入高速增長期的萬科需要國際資本的強力支持,此時納入華潤上市公司係正逢其時,怎能說是投入新的更有權勢的官僚資本懷抱?如果說‘投入新的更有權勢的國際資本懷抱’,可能會更確切些。”

萬科的股權分散程度在整個中國證券市場中是比較特殊的,1993—1997年,其最大股東持股比例始終沒有超過9%,1998年前10名股東持股比例總共為23.95%,是一個典型的大眾持股公司,較易成為收購對象。同時,萬科又是中國民營企業中少數能連續10年穩定、快速成長的企業之一,1998年其房地產業務在集團的贏利份額穩步上升至89.8%。所以,雖然王石很願意把萬科打造成證券市場的一艘藍籌航空母艦,但是,市場投機人士常常會把萬科視作難得的“殼”資源,動輒打萬科的主意。

整個90年代,對於二級市場隔三差五就出現的“收購萬科”的傳言,王石已經哭笑不得。筆者就親眼見到,某天一位王石的年輕朋友氣喘籲籲地跑到萬科公司總部,說有要事求見王石。王石剛好不是很忙,就連忙聽聽他說什麼。結果,小夥子上氣不接下氣地說,某某X通公司已經調集了多少億資金,要阻擊萬科,還有更換管理層的後著,王總你要小心啊!王石就有點來氣,說你們年輕人就是容易給人利用。他們真有本事,真有那麼多錢,自然就能夠把萬科收購了,我們就是走也沒什麼好說的。但是現在你看看,這些隻不過是市場上的跳梁小醜,不斷放風出來,讓你們上當。我真的去調兵遣將,在二級市場和他們這麼對拚,那就真是上當了。

王石的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萬科的股證事務代表們卻不敢掉以輕心。他們常常會在證券交易所的結算中心打出長長的股東名單,分析其中哪些有可能成為潛在的收購者,不時也做一些沙盤操作的計劃。

對於萬科高級管理層持股比例少,缺乏穩定大股東的現象,筆者專門和一位市場中的高手探討過其中的奧妙。他分析,理論上,有準備的機構是可以從二級市場大量收集萬科股份,等到和關聯方超過10%比例的股份,就能夠提出召開股東大會。而等到對方控股超過20%的時候,也就有可能提出改選董事和總經理等議案。當時我們計算了一下,如果對方這麼做,在二級市場上需要超過20億元的資金,才能購買到相當比例的股份,但是如果對方聯係幾個大股東,那麼隻需要10億元左右資金就行了。而在1995年,市場上能夠呼風喚雨動用10億資金的機構可能不多,那幾家經常要收購萬科的小莊家,其實也就是兩三億元的實力,所以王石嗤之以鼻、不予理睬是有道理的。但是到了1997年後,尤其是1999年,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實力遍布數十個證券營業部、資金以數十億元運作的大莊家,這樣的資本大鱷,對於萬科來說,多少是個潛在的威脅。實際上,萬科也有自己相應的防禦措施,那就是董事會選舉條例中規定了,每次董事改選隻能是三分之一的數目,這樣穩定的大多數董事結構也可以保證公司管理層有一兩年時間來應變。不過,這畢竟隻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