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王石的管理用人之道(1)(1 / 3)

人才是萬科的資本。

這幾乎是王石說得最多、說得最自豪的一句經驗總結,也是萬科在理念領域無需注冊的商標。

“人才是一條理性的河流,哪裏有穀地,就向哪裏彙聚。”尊重人,為優秀的人才創造一個和諧、富有激情的環境,是萬科成功的首要原因。

2001年,王石透露過一個數字,萬科總部及直屬企業員工學曆在大專以上的占77%,平均歲數在32歲左右。萬科已經形成了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經理人團隊,從萬科集團總經理鬱亮,到全國各大城市下屬公司的總經理,平均年齡不到35歲,卻擁有十來年的萬科職業生涯,圍繞萬科的房地產主業,每個人都有自己突出的專長。有了這樣的管理團隊,無論是作為創業者的王石,還是別的某個主要管理者的離開,都不會影響萬科的前進。萬科早已不是一個人的萬科。

萬科公司對職員進行培訓有著相當長遠的曆史,時間可追溯到1984年公司建立之初。當時員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僅兩位老總具備大學學曆。每天下班之後,王石總經理一有時間就拿起粉筆,幫員工補習文化。後來公司還把四名職員送至深圳大學學習。隨著公司的發展,越來越多高素質的員工加入進來,到1993年,大專以上學曆的已經占了員工總數的67%。而職員培訓也早已越過了早期的初級階段,逐漸向規範化方向靠近。

2003年,王石登頂珠峰成功,下山不久,接受《新周刊》專訪的時候,把自己定為“可敬不可親”,還很坦白地對記者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恐怕改不掉了。但是大家還是注意到了,在王石身邊,聚集了一大幫做事的年輕人。在萬科的各個下屬公司擔任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人,大部分都在30歲上下。雖然王石的脾氣有些暴躁,但基本上還是能聽進意見,而且難得的是他比較持平,能夠就事論事,男子漢氣概十足。

對用人,王石一直想得很多。他計劃之中,萬科以後的辦公大樓人力資源部要占最大的地方,因為“萬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萬科的員工”。

“萬科有一個山嶽協會,許多年輕職員也成了山友,每逢周末就呼朋喚友爬山去。《萬科周刊》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們登山遠遊的野趣。王石締造著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萬科文化,倡導健康豐盛的人生。這一套吸引了許多名校的畢業生,雖然工薪不算高(與深圳同等公司相比),但他們卻對萬科文化欣賞有加。什麼是健康豐盛的人生?我想,萬科的年輕人自會在山川穀壑中找到體驗。”

原《中國經營報》的主筆、老報人劉青在1998年采訪王石的時候,寫下了以上那一段話。在文章寫作過程中,他和我不斷分析王石以及萬科成功的秘密。他不無疑惑地提到:“照理說,那些規章製度也不複雜,流程管理也沒有什麼深奧的,甚至萬科的不少員工,也不是一流的,那麼萬科為什麼能夠穩步發展呢?”采訪前後持續了一周,等到他回北京的時候,劉青老師很認真地說:“看來,讓適合的人做適合的事情,這說不定就是萬科用人的強項了。”

和他一樣,敏銳地感覺到了萬科在人力資源使用方麵的優勢的記者越來越多。

四個職員的萬科情懷

曾幾何時,萬科有地產界的“黃埔軍校”之稱。對這個稱呼,萬科人可謂百感交集,有自豪,又多少有點遺憾。

在創業之初,王石就著力提倡並且不斷推進的萬科特有的企業思維和理念,對於萬科職員來說,是一種影響深遠的洗禮和熏陶。

王石希望萬科人能夠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這是指看待事情的態度、做人的態度、對新鮮事物的態度以及對於批評的接受和改正態度;對於公司而言,開放的心態有助於保持競爭力。在萬科,學習的精神與方式是始終貫穿於員工的整個職業生涯與生活中的,在工作中不斷學習,講究方法地學習。萬科的人文氛圍也是其商業精神中的突出部分,團隊中每一個人之所以能夠對事業抱以執著的態度,更深層次的原因就在於企業的根本情懷,即萬科希望成為一家創造價值的企業,一家能夠讓員工獲得豐盛人生的企業。

一個新職員的青蔥回憶

對於很多年輕人來說,萬科是一個充滿了夢想和激情的代名詞。

請看其中一位新員工略帶一點稚氣的上班第一天回憶:

“當室友把我從睡夢中喚醒的時候,便感到對於我最重要的一天開始了。這是我的人生中一個新的起點。初次走向工作崗位,走進三大房地產公司之一的萬科,心情十分激蕩,充滿了對新的一切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