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製度保障職員
在王石的用人思想形成過程之中,一次部門職員集體貪汙事件對他刺激很大。
1995年,還是在宏觀調控期間,萬科上海公司項目工程部從經理到下麵的工程人員、工程師,四個人集體受賄,被檢察院傳訊。這事當時給王石的刺激非常大。案發之後,王石迅速專程飛到上海,給上海公司的職員講了他自己的態度:“我說一個企業經營有賺錢也有虧損,一個項目失敗了,虧損一千萬、兩千萬,你可以推倒重來,可以做下個項目把它賺回來。但如果企業由於管理上的失誤,造成企業職員犯罪,這是終身的損失,它不僅僅影響到一個人,而且影響到整個家庭,這個損失是無法彌補回來的。所以,以後萬科公司寧可一個億、兩個億的錢不賺,我們也不要犯管理上的失誤,給職員造成犯罪的可能。”
那麼,如何做到用製度保護職員,不要讓他們有機會犯錯呢?王石想了很多,也逐步實施起來。原來萬科在項目論證方麵是沒有人事部門參加的,主要就是市場分析,包括財務人員分析財務資金能不能支撐上去,營銷人員論證市場回報率符合不符合。自這個事件之後,萬科專門確定了人事部門參加項目論證的原則,也就是說人事部門有最後的一票否決權。“它一旦認為這個項目雖然可以贏利,但是人力資源的管理上不去,可能造成人事管理失控的話,這個項目一定是要否決掉的。”王石在很多場合都提到過他此後的亡羊補牢的措施。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也是外界常常關心的,就是王石在萬科的角色是否太重要了,重要到決定萬科的生死存亡的程度。有媒體曾經不無擔心地問這位強勢企業第一把手:“對不同意見你怎麼看?”
王石的回答是:“首先必須承認人人都喜歡聽奉承話,包括我。其實一個企業裏問題不在這裏,關鍵在於用人原則。萬科的用人原則是‘萬科化’的——專業化、規範化、透明度、效率化。現在是信息社會,信息管理是平行的,大家獲取信息的機會同等,所以必須有透明度。”
在透明度方麵,王石也有自己一套獨特的溝通方式。他首先澄清了一個外界流行的誤解。
“為什麼辦《萬科周刊》?別人都說王石如何重視文化,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周刊》其實就是內部刊物,目的是信息溝通,讓不同的聲音在這裏得以聽見。”他很清楚《萬科周刊》的作用,職員有意見想說的時候,可以直接投書《周刊》,“不用擔心自己的領導怎麼看,一篇稿子、一個化名就解決了;我有什麼意思,也可以在《周刊》上登一登,不用擔心下麵的人是否傳達”。
對於自己和萬科的關係,王石是這樣分析的:“由於1988年萬科的股份製改造之後股權極度分散,造成我在萬科董事會的決策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2000年萬科主動引進大股東華潤集團之後,股權分散的狀況將過渡到一家獨大的局麵,我的權力會受到限製。我願意接受限製,唯此,才能獲得資本市場的認同。”
他解釋,現代企業的特征在製度化,個人的意誌在製度前顯得微不足道。萬科股份製改造已經十幾年了,形成了製度麵前人人平等的氛圍,即使是王石也不例外。他自己舉例說:“比如,在賦予職委會專員的權利上,我同人事部門有不同的意見,人事部門沒有因為我的不同意見放棄自己的主張,而是引用國家的有關勞動傭工政策據理力爭,最終否定了我的意見,製度萬歲!”
王石還有數據證明他自己的觀點:“1999年我主動辭去總經理的職務不是個人的行為,而是萬科第一代管理層向第二代過渡的前奏。在辭去總經理職務之前,萬科高層行政班子的平均年齡是43歲。經過1999、2000兩年的有序調整,到2001年,萬科管理層的平均年齡下降到33.5歲。1983年,我到深圳已經是33歲;18年之後,萬科高層的平均年齡將降低到33.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