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因為山在那裏(1)(1 / 3)

作家契訶夫曾為俄羅斯地理學家、探險家普熱瓦爾斯基寫下這樣一段話:“他們本人用活生生的行動向社會表明,除了那些爭論什麼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的人,因為無聊而寫糟糕小說、無用的方案、廉價的論文的人,為否定生活而墮落放縱的人,以及為了一塊麵包而撒謊的人,除了那些懷疑主義者、神秘主義者、精神病患者、耶穌會教徒、空談家、自由主義者、保守主義者外,還存在著另外一種人——獻身於偉大的事業、有信仰、有明確目標的人。”

珠峰登頂

2003年5月22日下午三時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梅林總部,董事總經理鬱亮的電話響起,是珠峰大本營總指揮李致新打來的電話。“王石登頂了!”鬱亮一臉喜色。

幾乎同時,萬科公司的網站上也有了在珠穆朗瑪峰6500米前進營地的山友發布的王石登頂消息。整個萬科總部辦公區沸騰起來。報捷的電話打進打出,響個不停。

從5月22日淩晨兩點整開始,相當多的萬科員工以及王石的朋友們都在關注著從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出發的董事長王石。隊伍由王石以及其他兩名隊員和四名專門從事高山協作的尼泊爾夏爾巴人組成,經過將近13個小時的艱難跋涉,當天下午14點50分,王石在高山協作者的幫助下第一次站在了地球最高峰。

不過,整個登頂過程遠沒有文字敘述那麼簡單。

王石所在的B組衝頂的人員有:羅申隊長、王石、劉健和四名夏爾巴人。B組另外兩名隊員大劉、大梁放棄衝頂的機會沒有出發,留在海拔8300米處休息。B組淩晨兩點左右出發後,就和各級指揮係統失去了聯係。

整整一上午,所有的人員都在掛念著B組衝頂隊員的去向和安危。但是,無論是通過對講機還是手機(珠峰7500米以上有手機信號),都難以和他們取得聯係。

還好,一切終遂人願。

下午,大本營通知萬科總部,王石正在下撤,預計當天就能到達徹底安全的前進營地。

當晚,得知王石回到6500米營地,萬科眾人長長鬆了一口氣。

作為成功登頂的第一個中國企業家,王石還創下了中國人登頂珠峰最大年齡的記錄——52歲,並獲得了中國體育最高獎——體育榮譽獎章。

下山的王石,在四川、北京參加各種慶祝活動和麵對傳媒,足足逗留了十幾天才回到深圳自己的家裏,休整了半個小時就又趕出來接受我的采訪。

他脫去了厚厚的羽絨服,換上短袖的休閑裝,剃了一個光頭,沒有曬得特別黑,人比起上山之前,顯得還要年輕些,不像是52歲的人。他的體重由74公斤一度下降到61公斤,言談舉止也更加精神利落。像平時一樣,他的食譜還是隻吃一點魚肉,大量的蔬菜和水果,豬牛肉基本不動筷子。麵對鮮花和麥克風,一貫倔強好勝的王石還是很清醒的。

“我不是英雄,這不是謙虛。”王石下山後,我已經聽他多次這樣強調。

“2003年,在珠峰北坡,中國境內一側,(和我們)類似的登山隊一共有27支隊伍,南坡尼泊爾一側有35支隊伍。”

50年來,共有1000多人登頂珠峰,但是其中漢族人士隻有12名,6名是大陸的,5名是台灣的,1名是香港的。早在登頂珠峰之前,王石每每提到這些數字,都會頗為動容。

他說:“以我們中國的十多億人口以及鄰近珠峰來說,我們登頂的比例實在是太少了。去年就有一個和尚,以很簡陋的裝備,一個人獨自登頂珠峰,美國也有一個盲人到達了頂峰。所以大家不要把登珠峰看作很神聖的事情。我相信今年夏天這次登山,就有幾十個人登上去了,但隻有中國隊員得到了這樣的殊榮。”

2003年5月的這批珠峰登山隊隊員也是由一批普通登山愛好者組成,隻是由於中央電視台的現場轉播,又由於處於“非典”時期,於是獲得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認同,攀登成功後受到了英雄般的歡迎,得到極高榮譽。而在王石看來,這是值得高興慶賀的事,但他們所參與的畢竟隻是一項自願參加的極限運動。“我不是英雄,這是我的真心話。所以我反複對大家說,不要太看重這次登山。”

這一次登山的緣起說來有點偶然,但是也和王石一直以來強烈希望登珠峰的願望密切相關。

王石幾乎每年冬天都參加中國登山協會在懷柔的登雪山訓練,1999年就順利登上了章子峰。有一次從章子峰上下來,聊天的時候大家談起說如果登上了兩座海拔7500米的山,就可以成為國家運動健將了。王石開玩笑說,自己立刻虛榮心作祟,覺得小時候看到同學是國家二級、三級運動員,羨慕得要命。現在自己49歲,說不定能在50歲的時候送自己一份生日禮物,成為國家運動健將呢。當然,這個願望在2001年8月登完新疆慕士塔格峰後就成了現實:王石2001年10月遞交了國家運動健將的申請,於同年底獲得批準。然而他又不滿足了,因為登山就是“這山望著那山高”,他將目光投向了世界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想,目前世界上登頂珠峰年齡最大的是64歲,而他才50歲;他如果能在五十五六歲的時候登上珠峰,比那人還小10歲呢。他給自己暗自設定的攀登珠峰的時間是2004年開始,到2006年用兩年時間去做,當時他也不認為在他這個年齡,能一次登頂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