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90年代,正是香港經濟迅速走向繁榮的年代,機會紛呈,大小富豪接踵而起。而信興作為鬆下電器的港澳區總代理,40年來孜孜不倦地致力於鬆下電子產品的推廣,時至今日,已發展成一家擁有2000多名員工、年營業額超過100億元的大型企業。王石多次提到:“經得起暴利行業的誘惑,矢誌不移地把一項業務做精做好,並把一個機構龐大的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這是信興機構在香港這個多變的商業社會所創造的一個奇跡。長期的專業化發展,使信興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製度,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培養出了一大批管理人才。”這也是王石很佩服蒙民偉老先生的原因。
在香港坐過地鐵的人都知道,隻要你識字,進入香港的地鐵係統之後你絕對不會迷路,因為牆壁和指示牌上的文字和圖示已經把所有你需要了解的資料都說得清清楚楚,一看就明白。這種非常規範的信息係統,在信興機構也同樣存在。這是王石讓萬科職員到信興公司走訪後,他們獲得的最深的體會。
到達信興後,每個來訪者都得到了厚厚的一遝介紹信興機構的各種資料。在以後幾天的走訪中,信興的每個附屬機構都有一套有關自身的完整介紹,讓客人對該機構的狀況一目了然。同時萬科人也注意到,每家成員公司辦公室的牆壁上都掛著信興機構統一的企業宗旨,讓人產生一種非常整齊和一致的感覺。等到再翻閱信興的《雇員手冊》時,萬科人就禁不住感慨了:在這裏,什麼事都有規矩,什麼規矩都有條文,什麼條文都明確而可行。這樣的公司要出點管理漏洞,可真不是那麼容易!
信興機構的品質政策中有這麼一句話:“優秀的人才是達致顧客滿意的最主要因素,我們將通過有係統的培訓計劃來提高員工的能力達致上述目的。”這句話反映出信興對人員培訓工作的理解,也是信興重視人員培訓的理論基礎。後來王石大力抓員工培訓,也受到了這方麵的啟發。
信興不但設立專門機構——培訓發展部專職開展培訓工作,而且在位於葵湧的信興大樓留出大量空間作培訓教室,並添置先進的培訓器材,這在尺土寸金、房價高昂的香港並不多見。除硬件投資之外,信興每年用於日常培訓工作的費用達到港幣七位數字。
信興的這一切經驗,日後萬科在內部建設上,都借鑒了很多。
王石的山友們
換一個角度來看,除了職業之外,王石的朋友其實也不少。
為什麼這樣說呢?山友方麵,王石就是交一個熟一個,都是很鐵的關係。或者,這種在高山上結下的情誼,比起日常生活裏麵的要更加濃厚一些。
2003年6月底,王石出席了深圳登山協會的成立儀式之後,聽山友說起,香港的鍾健民十年努力終於成功,在登頂珠峰後回到香港,就馬上向山友拿電話號碼,要打去恭喜老鍾。在山友之中,他是很少擺大老板架子的。
電視還在直播珠峰登山,鏡頭前,登山總指揮大胡子王勇峰用緩慢的語調和各色人物談個沒完沒了。而他身邊一張瘦削的臉特別熟悉,這就是深圳活躍的登山領軍人物十一郎。說起來也有趣,十一郎本名周行康,這個網名,本來就是他在“萬科論壇”裏麵有意找的,因為那邊是萬科王石的主場,不少中青年女性頗為動容地在網上一口一個“石哥”地稱呼,所以周行康心念一動,就用了十一郎的名字,暗含此地“王十”過去就是我十一的豪情。不料一來二往,十一郎這個叫法清楚響亮,還隱約有著江湖氣,慢慢的,就蓋過了他原來的略顯酸味的什麼“羽扇綸巾”、“竹林七賢”的叫法了。
這一次上珠峰,雖然十一郎是積極的組織者之一,但是由於身體原因,基本上他已經不作衝頂安排了。本來,大家以為他會意興闌珊,早早撤退或者幹脆在一邊慢慢消遣。不料他卻依舊興致勃勃,協助王隊做了非正式大秘,專門負責幫助王隊安排協調登山中的工作,所以他要跟著王隊走,王隊在哪他在哪。爭論乃至吵架,他都在一邊觀敵料陣,隻須負責將王隊照顧好,使王隊能統籌安排整個隊伍的登頂事宜,很是難得。所以鏡頭中時常出現他,不過他還是一貫的風格,對著鏡頭說不出豪言壯語,隻是來一張特無所謂的笑臉。
其實,十一郎上雪山和來珠峰的閱曆和王石一樣。1997年,在我牽線介紹下,王石和新結識的十一郎聯袂遊西藏,本來沒什麼具體旅程安排,而是興之所至,一路千辛萬苦來到珠峰之下,兩人身體極度疲憊,但是精神極度興奮,都有了要上巔峰的豪情。這樣,才引出了王石這幾年登山的極度高燒,而基本上王石每次和雪山有約,十一郎都是共同進退,也算是忘年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