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了南京一小學實施“連坐製”懲罰的新聞。『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據當事學生家長說:“有天放學回來,孩子說老師分了小組,小組裏有一個人沒有寫完作業,導致整個小組都被罰抄課文了。”一人未完成作業,全組學生罰抄,這樣的“連坐製”管理到底是好是壞?我們一起來看看銀川市民的看法吧。
“連坐製”懲罰可能會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可能引發學生價值判斷混亂,引發人際交往恐懼、心理焦慮等心理疾患。
小學教育的最大成功應該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品質,嗬護好孩子們強烈的求知欲。但現實的情況恰恰相反,小學未畢業之前開始厭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了,究其根源,在於我們的小學教育者不懂得學生的成長規律,不把握教育規律,沒有掌握最起碼的心理學知識。
學習主動性強的孩子,往往是自我內在發展願望強烈的孩子,無論個人學習還是小組合作,也會表現得很主動,如果在小組合作中,往往會成為承擔任務較多的那一個或者組織者,這在無形之中就增加了他們的負擔,現在還要為那些無法完成作業的同學受懲罰,不僅增加了作業負擔,還增加了一份心理負擔。這樣的結果自然就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對“合作學習”產生厭煩,還談什麼學習效果呢?
筆者認為,針對判斷力、是非觀、價值觀都還處於初步的形成期的小學生,教育不該采取這樣的“連坐製”懲罰方式,而應更多以“正麵引導”為主。
馬上中考了,近期很多家長反映孩子開始煩躁,一方麵害怕中考的來臨,另一方麵又盼著中考趕快來,名曰“早死早超生”。在讓人哭笑不得的同時,也可以理解孩子們麵臨的壓力。適當的壓力可以激勵孩子努力向上、集中注意力,沒有壓力會使人疲乏、懶散,但壓力太大會使孩子身心無法承受而出現心理問題,影響中考考場發揮。這裏給父母們提出五點建議,相信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會有幫助的。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是從哪裏來的。所以,必須聽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麵對麵地交談,專心地看著孩子,認真地聽他說話。隻有父母肯把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幫助孩子麵對恐懼孩子在玩的時候會擔心別的孩子是不是在學習,看到別的孩子提前交卷時會緊張心慌,擔心考不好會有什麼後果等等。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按照自己的方法去做,不要去跟別人比,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同時可以告訴孩子,生活的路還很長,放手去做就對了,不要顧慮太多。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父母小時候一定也曾經遇到過和孩子類似的情況,當時是怎樣對待的或現在遇到了什麼難題又是怎樣處理的,這些都可以用孩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孩子分享。當孩子知道了父母原來也常常會麵對壓力和煩惱的時候,他們對父母所說的話就比較容易聽進去了。父母告訴子女自己是怎樣應付壓力的,那實際上是為孩子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也就增強了孩子克服壓力的勇氣和信心了。樹立孩子的自信首先家長自己要相信孩子,不要問孩子“能不能考上?行不行?”自己的父母都不相信,還有誰相信他呢?每一次考試、做習題,可以對孩子的進步提出表揚鼓勵,然後再分析錯在哪兒,如何提高。當然,孩子的自信也不光是學習方麵的,孩子其他方麵的才能、品質也要多給予肯定,孩子對自己有了自我認可,在各方麵才能良好地施展發揮。營造輕鬆氛圍考前不要將口號、激勵掛在嘴邊,給孩子形成壓迫感,孩子更喜歡家長說“不要看書了,去玩吧!”。將生活起居飲食做好,放假了帶孩子出去玩,其他的一切照常就行,不必為了孩子考試而刻意去改變。本刊記者綜合整理
《我們因你而改變——一位父親對家庭教育的25個反思》一書再次俏銷,其“當前中國90%的父母都是不合格的”“當前中國教育最大的挑戰在家庭”等觀點引起不少人的共鳴反思。如何當合格的父母,怎樣的家庭教育,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長等話題,再次成為社會輿論的熱點。
家庭教育是什麼?是家長對孩子的言傳身教,重點應以品德教育為主,養成孩子的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然而,在社會轉型變革的今天,不少家長浮躁、功利、盲從,缺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家庭教育責任及科學理念,給孩子的健康成長帶來根本性的障礙。
在一些偏遠山村家庭和農民工、單親、重組或隔代撫養等家庭的孩子,因父母教育的缺位或不到位,影響了良好品格和行為習慣的形成;而在城鎮和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有些父母對孩子教育錯位或異化,望子成龍,逼女成鳳,重智輕德,未能給成長中的孩子以積極人文關懷、心理關注和成長指導,造成孩子唯我獨尊,缺乏責任,心理問題嚴重等。
“養不教,父之過。”孩子有問題,根源在父母。但不少家長寧願掏錢讓孩子進入各種補習班,甚至高薪聘請他人替自己教養孩子,而忘記了自己的責任和最應接受教育;有些家長發現孩子心理或品行出了問題,寧願讓孩子見心理醫生和專家,而忘了最應改變的是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最大的困難不是孩子,父母怎樣挑戰自己,改變自己才是最大的挑戰。
那麼,父母自己咋改?重在加強學習教育,明確自己的責任,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和人才觀,不斷提升家庭教育的素養和實施家庭教育的能力,適應時代的要求;同時改變家庭文化,尋求符合自己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尊重孩子人格尊嚴和權利,鼓勵孩子自理自立自由成長。
當然,在父母改變的同時,作為學校應發揮教育主渠道作用,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合力,讓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內化為人們的精神需求,外化成人們的自覺行動。這也是泉州市在家庭教育上探索實踐帶給我們的啟示。
孩子的觀察力和認識能力是很強的,往往超出大人的想象範圍。而父母對於孩子一生的影響都是重大的,所以父母的言行舉動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性格發展,如果父母從來都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一味的孤行,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一些心理上的陰影,所以為了孩子的更健康的成長,請父母注意自己以下的言行!
父母是寶寶最親密、最直接的生活與成長夥伴,為人父母者的生活行為對幼兒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這其中,父母的情緒直接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
社會學家認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行為,尤其是情緒,是幼兒心理健康發育的直接影響因素;父母的行為是孩子的標杆,是孩子心理發育的影響指針。研究表明,父母在家中情緒友善平和,接人待物謙虛禮貌,有助於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而如果父母在家裏經常情緒惡劣,吵架鬥嘴,則會讓幼兒經常處於緊張和恐懼之中,對於孩子的心理發育極其不利。
親子教育,從幼兒的心理健康發育角度出發,家長[微博]在日常家庭生活中要注特別意情緒控製,謹防幼兒因父母不良情緒而影響正常的心理發育。專家提醒家長,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發育,以下幾點情緒控製特別需要注意:
1、不要在孩子麵前吵架動粗。
父母在孩子麵前不做任何避讓的吵架動粗,或者家長與他人吵架動粗,都會讓孩子產生緊張心理和恐懼感。家長經常在孩子麵前大吵大鬧,會讓孩子精神高度不安,心理會滋生不安全的感覺。因而,家長們必須謹記不要或盡量不在孩子麵前吵架動粗。
孩子的觀察力和認識能力是很強的。因此,父母如果在孩子麵前表現處不好的行為或態度,孩子很容易就學會並內化為他自身的社會習慣。哪些不好的行為是父母不能在孩子麵前顯露的呢?
2、不要在孩子麵前抱怨生活或表露頹廢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