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含義及教育意義(1 / 3)

一.德智並重

孔子教學很注重人的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的統一,提出了“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一論斷,認為德才兼備、表裏如一才能算是真正的人才。『可*樂*言*情*首*發(www.klxsw.com)』他的教育內容是德才並重,尤其加強道德教育。他說:“君子無終食之問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論語.裏仁》)。指出“仁”是君子的根本品德,是德育的總概念。“仁”的內涵非常廣泛,如“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更包括愛人、忠、恕、孝、悌、恭、寬、信、敏、惠、勇、敬、溫、良、儉、讓、誠等一係列美德。但每種美德都隻反映仁的一個側麵,隻有將它們集合之,才稱得上仁,但其核心卻很簡單,就是“愛人”。要做到“愛人”,必須先做到“忠恕”和“孝悌”。孔子的德育是為培養封建社會的“君子”而服務的,但它形成於德育實踐過程中,基本反映了德育的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對我們當前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素質教育”,無疑有著積極的作用。

智育主要是指使人獲取知識、工作技能的教育工作。孔子認為除了極少數的“聖人”外,絕大多數的人要獲得知識與技能必須“學而知之”和“困而學之”(《論語.季氏》)。“學習”一詞就來自孔子的“學而時習之”,可見智育的首要目的是教人以良好的學習方法,其次才能以之進行卓有成效的學習。這一指導思想和我們現在的某些單純的應試教育、技能教育相比,無疑更具備正確性。

孔子是智育與德育並重的。因此,他教導弟子:“誌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要求弟子們學習目標在“道”,執守於“禮”,遵依於“仁”,而遊憩於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之中。在教學內容上,也與其培養目標相適應,提出了“四教”,即“文、行、忠、信”。在智育與德育之間,孔子既重視智育,更重視德育,他說“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做學生的人,在家便孝順父母,出外便敬愛尊長,做事謹慎而又誠實可信,能與眾人友好相處而又親近有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在注意道德修養的同時,有剩餘的力量,就去學習文文化知識,在德、智並重的同時,還是將道德修養放在了學習的前麵,而且孔子在其教育實踐中也確實注重德育為先,他對弟子的教育,始終貫穿著道德的主線。

我們隻有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真正扭轉“以考試成績定成敗”的指向,將學習成績和思想品德都列入升學考試之中,尤其是後者要定出相應的有權威的指標,從根本上改變那種“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關鍵時不要”的重智輕德現象。

二.教學態度

孔子的一生身體力行地實踐“禮”、“仁”,在教學態度上也是嚴肅認真的。

他說:“當仁,不讓於師”。他承認“青出藍而勝於藍”的道理,認為“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他教弟子努力好學,提出“六言”(品德)、“六蔽”(弊病):“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還教育弟子虛心向別人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子貢說孔子:“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教育弟子要學無止境,“學而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要活到老,學到老。

教導別人而不疲倦,更可體現出孔子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論語》中兩次記錄了孔子說“誨人不倦”。在孔子的教學實踐過程中,一直體現著"誨人不倦"的精神。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辦學,四十多年間從不間斷地進行教學活動,即使在他周遊列國的時候也沒有中斷過。為此,孔子一生培養了許多學生。孔子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本著耐心說服的態度,有的學生思想品德較差,起點較低,屢犯錯誤,他也不加嫌棄,耐心誘導,造就人才。如子路,是“卞之野人,以黎藿為食”,被人視為庸人,孔子卻不厭其煩地教育、引導子路,最終將他培養成才。這也是孔子誨人不倦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