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言*情*首*發www.Klxsw.com舊說《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實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
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鄭玄注:“中庸者,
以其記中和之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孫子思作之,以昭明聖祖之德也。
”中庸》強調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後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於道
,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於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展了孔子“內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中庸》要人們貫徹孔門相傳的“忠恕之道”,說:“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思想的發揮,要求在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上合於“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
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麵關係的
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達道”的
實行,
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
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並強調“擇善而固執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
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
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
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
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中庸》是論述個人修行的一篇哲理性極強的論文。首先,它闡述了教育的本質與作
用。《中庸》一開頭就指出: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這是繼承思孟學派“性善論”的思想。意思是說,上天所賜予的稱作“性”,順應和發揚這種本性稱作“道”,
修明和推廣這個道,就稱做“教”。也就是說,
教育即修道,而教育的作用則在於“率性”,盡量把天賦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識體現出來。其實本無什麼天命,所謂天命,都是統治者及其禦用學者杜撰出來的,用以震懾和愚弄民眾,所以這種教育本質論既是神秘主義的,又是**主義的。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的過程,這就是“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五個步驟。“博學”就是廣泛的學習,“審問”即對博學中的內容詳盡設問置疑,“慎思”
即對審問的內容謹慎思考,“明辨”即通過慎思而明辨真偽是非,“篤行”
即將明辨的結論付
諸切實的實行。這是一套環環相扣的學習和修身方法,包括了學、問、思、辨、行等幾個主
要環節。
對於教育途徑,《中庸》認為人可以從兩條途徑得到完善,一是發掘人的內在天性,達到對外部世界的體認,這“自誠明,謂之性”,或稱“尊德性”。
二是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求知,以達到人的內在本性的發揚,這就是“自明誠,謂之教”,或稱“道問學”。意思是說,學習和教育的實現需要有人性的依據,故要尊重德性,發揚自己先天的善性。同時,
人性的完善又要依賴於學習和教育,故要注重後天的學習和掌握文化知識。《中庸》認為這
兩條途徑是相依並進,相輔相成的。
“誠”與“明”,“尊德性”與“道問學”的教育途徑論後被宋明理學家發揮,並以此為
標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