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情
前言
憑借著對家鄉深厚的情感,憑借著兒時膚淺的記憶。寫下這些文字,以此來表達我對家鄉的感恩之情。家鄉情是深厚的,家鄉情是親切的,家鄉情是真實的。
《家鄉情》是以沅陵旅遊為主線、以及對沅陵深厚的感情為線索的旅遊散文。通過對沅陵旅遊的描寫,達到推薦沅陵、宣傳沅陵的效果。沅陵旅遊資源十分豐富。有“世界第一空腹水電站—鳳灘,張學良將軍囚禁地—鳳凰山,大唐貞觀之治—龍興講寺,有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秦中郡,世界唯一集三大宗教為一街的—宗教一條街,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借母溪,成語“學富五車、書通二酉”的出典地二酉藏書洞、等等一係列知名的景點。這些景點成為沅陵旅遊的標誌,讓遊客流連忘返。體現沅陵文化的沅江號子、盤木號子、車水號子、儺戲、辰州符、趕屍、二酉書香節、龍舟。這些沅陵獨有的文化烙印已深深刻在沅陵人的心裏。作為沅陵人,我為家鄉有這些古老的文化,而自豪。當現代文明出現,古老的文化卻在一步一步的消失。作為沅陵人,我們有責任去保護沅陵文化資源,我們有義務去宣傳沅陵旅遊市場。
《家鄉情》,作為一個沅陵人,為家鄉的旅遊盡一點微薄之力,用筆尖去書寫沅陵文化,用情感去描繪沅陵新城。相信有朝一日,沅陵定會成為湖南旅遊的新秀。希望此書能讓沅陵人看了有種親切感,讓外地人看了有種想來沅陵旅遊的衝動。因為:沅陵,美得讓人心痛。
一感受沅陵
從小生活在沅陵這方熱土,感覺雖然是一個小城,但,卻無比的親切。每當累的時候,去龍舟廣場散散心,讓那顆疲憊的心休息一會兒。感覺生活乏味的時候,去江邊劃劃船,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浪漫與樂趣。如果想要探尋小城的曆史,去宗教文化街看看,那裏有曆史的滄桑,曆史留下的痕跡。而今,在沅陵留下的遺址已不多見,但是,卻還可以感受沅陵曆史的悠久。我像一個匆匆的過客,沒來得及欣賞沅陵的美景,就要匆匆離去。有一種莫名的哀傷。感受沅陵,你會想到沈從文筆下的辰州古老,黃永玉畫中的沅陵氣派。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沅陵人,為當今沅陵的快速發展感到自豪和驕傲。曾今的沅陵雖然繁華已逝,但,現代文明與古老文化的交織,讓,這座小城變得更有魅力。沅陵是一座移民城市,原來的通河橋等老地名,已讓沅水衝擊而去。沅陵沒有什麼影響較大的名人,但,卻有很多影響較大名人來沅陵。如:抗戰時期來沅陵辦報紙的周立波、著名作家沈從文來沅陵建造“芸蘆”等等這些名人為沅陵的經濟作出貢獻和付出,我們應該記住他們。
記得那年,沅陵縣首條商業步行街—尤家巷開始修建。拆掉了許多老房子,花了幾年時間修起了如今沅陵時尚先鋒街--尤家巷商業步行街。這條街如今是沅陵改革開放的標誌性建築,因為它的修建,從此拉開了沅陵建設新城的步伐。新城的建設,交通工具也隨之變化。從“慢慢遊”到“公交車”、從“公交車”到“的士”。沅陵交通工具的變化逐已說明沅陵在進步。說到交通,就不得不提“常吉高速”,這是一條起至常德止於吉首的高速公路,也是中部地區通往西部地區的必經之道。有了這條高速公路,一直掩藏在湘西大山深處的沅陵才得以讓人識破真麵目。沅陵不再像過去那樣貧窮,也不再是人們想象中的交通閉塞之地。作為沅陵人,為家鄉的變化感到由衷的高興。感受沅水的細膩,那種細膩如絲帶般從貴州流向洞庭湖。感受青山的堅韌,五萬峰青山做營盤的雄偉氣勢。沅陵的山是那麼綠,綠的讓人心醉。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沅陵是一片“綠海”。沅陵縣是全國14個退耕還林示範試點縣之一,同時,又是湖南四個林業基本建設重點縣之一。如今走進沅陵農村,沉浸在青山綠水中,呼吸大自然的清新氣息,別提有多美。
沅陵曆史悠久,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作為沅陵人,不僅僅在於知道家鄉有哪些景點,更在於去宣傳家鄉。當我知道家鄉入選“中華民族文化生態旅遊名縣”和“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百強名縣”“一生中要去的66個中國旅遊大縣”這三塊金字招牌時,我深感榮幸與驕傲。沅陵現在有國家3A景區、省級工業旅遊示範區五強溪、二酉山國家3A景區、借母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鳳凰山國家3A景區、鳳灘全國工業旅遊示範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興講寺這些國字號招牌為沅陵旅遊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外地人感受到沅陵旅遊的魅力,沅陵旅遊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方式。來沅陵,你如果想感受沅陵曆史的悠久,可以去宗教街去看看,來沅陵,如果你想感受水國龍城的瀟灑,去看看鳳灘大壩開閘放水的宏偉。如果你是一位野外探險者,去借母溪原始森林看看,感受野外神秘的那種愜意。今天的沅陵不再是過去的沅陵,今天的沅陵處在桃花源頭、猛洞河下、鳳凰城外、張家界旁。得天獨厚的位置,讓‘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沅陵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中,成為湘西旅遊一顆耀眼的明珠。沿線高速公路的景區得到推薦,如‘桃花山莊’、‘百草莓園’。這些景區成為鄉村旅遊的焦點。我由衷的相信那些投資沅陵旅遊的企業家們,你們的慧眼成就沅陵旅遊的新輝煌。最後用幾個詞來概括沅陵旅遊‘千古謎都,生態王國,休閑沅陵,’湘西的三大謎團曾在這方土地上被解開,生態旅遊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休閑沅陵更是沅陵旅遊中的奇葩。
感受沅陵,我感受到這座千年古城所有的魅力,她的溫柔,她的細膩,她的神秘麵紗,已深深刻在我的心裏,久久不能忘懷。感受沅陵,城市的現代化,讓老城的蹤影消失得無影無蹤。寬闊的大街,讓狹窄的小巷成為沅陵曆史的痕跡。今天的沅陵,已經不再是過去的沅陵。經濟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達70.50億,居湘西縣市區第一。教育事業發達,新建的沅陵一中新校區即將動工。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業餘生活也逐漸豐富多彩,每晚在龍舟廣場上演的廣場舞就是一個典例。這些人在夕陽之際,迎接著每一天的光陰,精彩著每一天的人生。
借助《家鄉情》這樣一個平台,去推薦沅陵,宣傳沅陵,發掘沅陵旅遊的閃光之處,讓更多的人了解沅陵,欣賞沅陵。“一縣好山留客住,五溪秋水為君情”林則徐的題沅陵,更是讓沅陵聲名鵲起,讓我們大讚林則徐的眼光。今天沅陵的美好,鑄造明日沅陵的輝煌。
二少帥情緣鳳凰山
鳳凰山,位於城南,與縣城隔江相望。隔江望去,山頂望江亭的亭角屋簷隱約枝間,猶如翩翩起舞的彩蝶,又像欲棲欲翔的麗鳥。這是一座森林公園,優美的景色常令遊人流連忘返。鳳凰山的聞名固然在於它的美麗,也在於山上建有明代萬曆年間的鳳凰寺,更在於蔣介石曾在1938年將著名抗日將領張學良在這裏囚禁在此一年時間。從此,沅陵這座小城與政治掛上鉤,張學良將軍與趙四小姐在此度過漫長而無聊的一年歲月。
小時候,去得最多的地方就是鳳凰山。那條通往山頂的小路,幽深神秘。那棵多子多孫樹,威武挺拔在鳳凰山頂上,多少人來祭拜,多少人駐足觀看,無疑是鳳凰山一道亮麗的風景。山頂坐落著萬曆年間的鳳凰古寺,每當觀音菩薩生日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去吃齋飯,祭拜觀音菩薩,保佑自己和家人一生平安。這是一座有故事的寺廟,故事的主角在於一位愛國將領—張學良。1938年10月至1939年12月,張學良從郴州蘇仙嶺遷往沅陵鳳凰山。在此度過了一段不平凡的生活,每天的活動都有人監視,每天的外出活動也隻有那麼幾個小時,對於這樣以為‘大人物’來說,顯然是耐不住寂寞的。於是,時任沅陵縣長的王潛恒專門為將軍修建了望江樓、釣魚池,讓將軍在憂心憂國之餘有了緩解壓力之措施。而今,望江樓上留有將軍作詩的痕跡,釣魚池中有了將軍垂釣的影子,鳳凰寺裏有了將軍心憂天下的豪情。當年幽禁將軍的鳳凰寺成為了遊人駐足觀看的少帥紀念館,當年少帥遊離過的望江樓成為眺望沅陵新城的最佳地方,當年將軍奮筆疾書題寫在寺內牆壁上的《自感遺憾作》成為鳳凰山的千古絕唱。這首詩如下:“萬裏碧空孤影遠,故人行程路漫漫。少年漸漸鬢發老,唯有春風今又還。”一首詩將少帥的憂與愁表達的淋漓盡致。當然還有一個地方隻得你一看,那就是曾保護過少帥安全的防空洞。而今,防空洞依舊在,血仇二字依然在石壁上,曆史的滄桑,歲月的打磨,並沒有把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所風化,這,也許是我們的幸運。來到鳳凰山,除了重拾起記憶外,還可以欣賞自然風景,在望江樓上鳥瞰全城,別有一番風趣。那連接城南城北的沅水大橋就那麼橫跨沅江,雄偉而壯麗。那平靜的沅水就那麼慢慢的流著,細水長流。那座座高樓大廈盡收眼底,別有一番風趣。在少帥紀念館裏,看看少帥當年的英姿,品味偉人的豪情。作為沅陵這樣的一個小城,能與張學良這樣的‘大人物’扯上關係,可以說是沅陵的幸運,少帥情緣鳳凰山。鳳凰山,因少帥而聞名。沅陵,因少帥而逐漸被人識曉。“西安事變”五十年之際,沅陵縣政府為紀念張學良將軍,為此在鳳凰寺前修建了一座少帥雕像,讓更多的人知曉少帥在沅陵的足跡。當然除了紀念館以外,還有兩個防空洞是必須要介紹的。這兩個防空洞處分別處在鳳凰山的後門和山中之處,是為當年少帥躲避日軍轟炸而修建的,裏麵仍然可以見到血跡。而今的鳳凰山成為了著名旅遊景區,也許是因張學良的足跡讓鳳凰山走出沅陵,又或許是沅陵注定要成為湘西的曆史、文化、經濟、政治中心。鳳凰山,一座其實很普通的山,但,因為張學良而變得不在普通,不再是立在湘西大山的那座山。
少帥情緣鳳凰山,鳳凰山上留下少帥的足跡。
三抹不去的家鄉情
最近有個沅陵老鄉說我對沅陵的情感很深,把沅陵的一草一木看得很重要,把沅陵的旅遊精品用文字來記敘。其實,作為一個沅陵人,光靠我一人是不行的,自己的力量是微乎其微,隻能起到引導重視作用,最後靠的還是政府。但,我想自己能做出點貢獻,也不錯啊。所以,每當在外聽見沅陵鄉音時,那種親切感就油然而生。不管怎樣,對家鄉的情永遠都不會變。那種情感語言表達不了,那種心情文字記錄不了,隻有在心底慢慢的醞釀,才能品出那種淳樸的感情。每當新一期的《懷化日報》來到時,總是先看看上麵有沒有關於沅陵的新聞,如果有,那種欣喜之情溢於言表。每當19:30時,頻道自然鎖定在沅陵台,因為會有我最喜歡看的《沅陵新聞》準點播出,這個習慣多年保持。現在,我在異鄉,對家鄉的感情自然又加深了許多。這次國慶長假,我沒在長沙玩,而是直接回家,因為我想念沅陵,想念親人,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物,還有感受那種家的溫馨,哦,多麼美好的事情啊!雖然現在我能體會的也許隻有思鄉,但是,多年之後的我,也許還有其他。獨自在他鄉,難免會思鄉。若有老鄉在,訴說鄉思苦。老鄉在外,就有種相見恨晚的感受。一起在周末舉辦個老鄉會,講講親切的沅陵話,聊聊沅陵今後的發展,別有一番韻味。人在他鄉,總有一些困難,碰見老鄉,也許彼此不認識,但,伸出援助之手的那份心,源於都是老鄉。
今天的沅陵在發展,異鄉的沅陵人在努力的工作。而,新時期沅陵的領導者正在大步向前,探索沅陵發展的新路子。要想致富先修路,對於沅陵來說,是走出大山的唯一途徑。2008年10月14號,是每一個沅陵人應該銘記的日子。聯通長沙與重慶和雲南與杭州的高速公路湖南段常德—吉首段正式通車。這標誌著沅陵第一條高速公路通車,標誌著沅陵走出大山,與世界接軌。當然,在不久的將來,沅陵還會迎來張桂高速、安張常鐵路、張家界至新化沅陵段、滬昆高鐵將在沅陵設站。這一係列關於沅陵交通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沅陵將會成為湘西的交通樞紐,這些高速聯通湖南省內的城市,將湘西與省內外連接,做到湘西大交通區域規劃,作為今後湘西的中心城市的沅陵,更應該搶抓機遇,與時俱進。家鄉情,總是那麼溫馨,時刻銘記在心。今朝,我依然記得沅陵的好,沅陵的美。山水的結合,讓這座小城別有一番風趣。每當夕陽西下的時候,去龍舟廣場看看金色的湖麵,有種不是春光,勝勢春光的感受。垂釣,是水鄉人最有韻味、最賦有情趣的一種享受。國家級水電站五強溪蓄水後,沅陵境內形成了170平方公裏的人工湖泊。避開城市的喧鬧,投身到江河湖畔、小溪庫叉,一邊垂釣,一邊領略大自然嫵媚秀麗,欣賞湖光水色,處處是一片生機盎然。此時你會真正的感受到“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複乘舟白雲邊”的閑情雅致,聽的是漁歌,收獲的是魚滿水鄉的五溪情。什麼世俗雜念,什麼凡塵紛爭都拋到九霄雲外,心裏油然而生一種“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的感受。170平方公裏的湖泊,使得本來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的湘西沅陵如同錦上添花。水鄉人常年生活在水上,捕魚、吃魚。把魚做成沅陵的特產,是每一個水鄉人的夢想。當然,除了垂釣是沅陵人休閑方式之外,還有采茶。采茶,作為修生養性的休閑方式,應該說是一項不錯的選擇。湘西沅陵,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馳名中外的“碣灘皇後”和“官莊毛尖”,唐代時就被列為朝廷貢茶。1972年,當時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來華訪問,曾向周恩來總理誇讚,並稱之為“中日友好茶”。清明,穀雨時節,邀上你的親朋好友,帶著你的家人,親身體驗一次采茶的滋味,把自己的勞動成果帶回家去,送朋友,贈同事,敬父母,與大家一起漫漫品味“好茶待君飲,越夜留齒香”的感覺,定會樂在其中。無論是垂釣還是采茶,都能感受到沅陵這座小城的魅力。今天的沅陵人,懂得了享受,懂得了安逸,懂得了閑情雅致。垂釣有情調,采茶能養生。每回一次家鄉,心情有些激動。當車子奔馳在高速上,想的是沅陵好吃的豬腳粉,好玩的借母溪。山與水的結合,孕育了沅陵這個有靈氣的小城。所以這裏變出了許多有影響的人物。比如:著名雜交水稻研究者、袁隆平助理李必湖。呂琳,我國導彈、航天事業早期組織者之一。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著名作家石煌遠。“湘西號子王”向上。這些沅陵名人在外為沅陵爭光添彩,讓沅陵這個名字的出現頻率較高。有句老話說的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無論在外多麼瀟灑,多麼安逸,多麼自由,都沒有在家鄉好。家鄉的人親切,家鄉的人隨和,即使你有過錯,商量下就會沒事兒。多年來,一直生活在小城,雖然沒有大城市的繁華,但也有小城市的安逸。夜晚,去龍舟廣場逛逛,看看別人多彩的生活,聽聽別人的傳奇故事,別有一番風味。去勝利公園,欣賞下那裏的風光,看看那些為湘西會戰而身亡的戰士們,是他們,讓我們今天的生活過得舒舒服服,享受幸福。總是有一種念想,如果一輩子生活在沅陵小城,那該多好啊。這裏有一個日誌,是別人寫的,不過,是沅陵人都轉了。我覺得寫的很好,題目叫《如果可以,一起留在沅陵》。“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不要那些所謂的理想,不要那些所謂的奮鬥。不想去北京上海打拚奮鬥,就一起留在我們熟悉的小城—沅陵。每一條街道都能叫出名字,每一個鄰居都認識。聽到熟悉的沅陵話,一個電話,半個小時,人就聚齊了。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陪著我們的爸媽,無聊了一起去鳳凰,借母溪玩一趟,開個車幾個小時就到張家界了。過年過節幾個朋友串串門吃頓飯,誰要是不來,打個車幾分鍾就到他家門口,直接拖出來。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嘴饞的時候,去隨便哪個燒烤攤上吃個燒烤,去尤家巷那邊逛個夜市,從街那頭吃到街這頭。水果出來的季節,開個車去田裏摘西瓜,西瓜都是一袋一袋往家裏運,因為便宜又好吃。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冬天的時候一起堆雪人,夏天去二酉山逛逛,晚上在龍舟廣場溜溜,真不行,就去維多利亞坐一坐,放肆奢侈一次。累了就隨便找個kTV呼朋喚友,打打台球,鬥鬥地主,還有呆在某個朋友家打一圈麻將,輸贏都在這個圈子裏。每個人我都熟悉,知根知底。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再去我們的母校看看。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等我們工作了,沒有那麼大的壓力,不用天天加班到10點,不用沒有節假日,不用周周出差,隻要8點上班,5點下班,不想做飯了就回家蹭頓飯。洗完碗,擦完地,還可以陪父母去散步。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看著朋友結婚,每個人的婚禮都能參加,等我們有了孩子,我們要讓他們天天在一起玩,讓他們也成為發小,成為世交。時不時的幾家組個團,開車去長沙,廣州溜溜轉轉。他們看世界,我們看他們。讓他幹爹幹媽一大推,過年壓歲錢多得拿不了。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等父母老了可以天天陪著他們,等我們老了也有子女天天陪著我們。走不動了還可以坐下來一起回憶咱年輕的時候,商量著什麼時候再去趟河漲洲去野炊,什麼時候再去爬爬鳳凰山,什麼時候再去趟沅江大道溜溜。什麼時候再。。。還可以把年輕的事情在做一遍。”這段文字,剛開始看到時,覺得很驚訝,心想這人一定對沅陵的感情也很深。文字很平淡,也很感動,每一個沅陵人看了,心裏都是暖暖的。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沅陵有我們熟悉的人,熟悉的物,熟悉的景。我們甚至想一輩子就呆在小城,沒有那麼大的“鴨梨”,隻有一種安逸的生活。我們也不用為房子、車子、票子所著急,因為通過我們勤勞的雙手會創造財富。如果可以,我們一起留在沅陵。在這裏養生修性,在這裏度過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