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沅陵(2 / 3)

親愛的朋友,我們都是沅陵人。沅陵是我們共同的家鄉。沅陵的山,是我們童年的記憶。沅陵的水,是我們兒時的玩伴。而,沅陵人,則是我們共同的符號。抹不去的家鄉情,不改的是鄉音,不變的是親情。讓我們在心中默默祝願沅陵的未來明天會更好。

四宗教街的故事

宗教街位於沅陵縣馬路巷內,馬路巷寬近3米,長不足500米,卻設有天主教天主堂、基督教永生堂、伊斯蘭教清真寺及佛教白圓寺等四大宗教的教堂和寺廟,構成了一周耐人尋味的宗教文化現象。說到這,你是不是對這個地方充滿了好奇心,是不是想馬上來這個地方看看,那神聖的教堂是什麼樣?那古老的石板街還在嗎?那些寺廟還對外開放嗎?其實,作為本地人的我,說實話,宗教街去的並不多,對這方麵的知識也了解的不透徹,所以,隻能憑借著自己模糊的記憶去寫,去憶。但是,我會努力讓大家知道沅陵的宗教一條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宗教街,顧名思義,就是以宗教為主的一條獨具匠心的石板小街。這條街,在全國實屬罕見。宗教街是沅陵特意保留下來的文化古跡,坐落在縣城濱江大道旁。沿街而上就來到了天主堂。,然後依次是永生堂、清真寺、白圓寺。四大宗教和諧相處,構成一幅悠久的曆史圖畫。在沅陵,看著1925年的永生堂,1904年的“韋小姐與海思孟牧師住宅樓”、“為善最樂”牧師樓、1918年的寶翰臣、郗來德牧師樓,都一一密集存在,竟有幾分欣慰。從不敢一人走在宗教街上,因為那裏晚上很陰森,有幾分恐怖。2010年8月。帶著對沅陵曆史的興趣探究,也為了這本書能夠真正的做到實踐。我和一同關注沅陵旅遊發展的同學踏上了為期三天的沅陵縣城文化古跡巡遊。當來到宗教街時,我深感曆史的滄桑,歲月的打磨。中西結合的建築,宗教色彩的教堂,還有完好保存著的各種文化古跡,都讓我欣喜若狂。看到了沅陵執政人那種保護文物的決心。雨後的長坡邊,看不真切的老教堂古老而溫潤,似乎帶我們潛回80年前的沅陵。建築是世界的年鑒。當沅水上的號子和傳說都已緘默,它依舊還在訴說。不管是4月3日深夜10點,還是4月4日早9點,都幾乎空巷無人,隻有濕漉漉的街道,古舊的房子。一牆之隔的沅陵一中則書聲朗朗。這書聲自1913年便開始了。那時候這條路叫“自由路”。1903年,美國基督教複初會利用“辰州教案”賠款,先是在此修建宏恩醫院,次年動工修建永生堂。1905年,天主教會在“老城下南門正街”亦開始動工,即沅江邊的自由路口。此後三四十年內,馬路巷周邊,陸續建起多幢牧師樓、修道院,以及中學與小學。1913年基督教會創辦的“中西女子小學堂”後來成為了貞德女中附小。老照片中一律短發、打著籃球排球的年輕女孩子念的貞德女中,今日隻存一個建築碑倒置在如今的一中排球場邊,刮痕眾多,但清晰可見“1923年”字樣。一中校園也涵蓋著曾經的朝陽中學、鳳鳴小學(今荷花池小學)的地盤,今日雖圍牆阻隔,但可見新修的一中學生宿舍樓,屋頂與窗子特意留存著哥特式的意味,當是一種記憶。70年前,這裏的學生一樣看著電影,甚至“組織去長沙夏令營”。當年醫院與學校董事會長便是永生堂負責人。4月4日十餘信徒做禮拜的永生堂,是“解放前修建的沅陵縣保存下來的唯一基督教堂”。門口刻著“中華基督教會辰州永生堂,1925民國十四年”的字樣。永生堂有哥特式向上挺拔的門樓,埃及藍的火焰紋式門窗,但它也覆蓋著湘西的小青瓦,封火牆;左邊牧師樓則用上了沅陵龍興講寺的鬥拱。天主教會同樣創辦多所醫院、護校與學校,散落在馬路巷周圍以及官莊等地。今日矗立在濱江大道的四層大樓,便是1905年的天主教堂。“鐸總湘西”的石碑如今躺在馬路對麵曾經的修道院角落裏,字跡難以辨認。然總堂之非凡氣派,在物是人非的建築中,依稀可見。隻是老照片中“沅陵教區總堂”高聳的對稱尖頂雙塔樓已看不見,讓我一度以為此堂非彼堂。72歲的胡業生1951年畢業於教會在官莊創辦的“尚文小學”,他證實,塔樓“解放後被拆掉了”。此處改做人民醫院時,加建成5層,“如今地下那層是當年教堂的一樓,築堤時才提高路基的”。看著今天的宗教街,我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悲哀,因為在前不久,這裏曾發生了一場大火,毀壞了一座幾十年的文物--沅陵老人民醫院。一座好好的文物,裏麵還有人住,怎麼就會發生那麼大的火了?也許我們都說不清,也許我們也不願看到這樣的事情發生,但,它終究還是發生了。曆史就是這樣殘酷,火災把一個文物毀了,那,作為文物主人的我們又是怎麼保護文物的了?慶幸的是,我們中間還有那麼一些人在關注沅陵發展,關注宗教街。作為僅存下來的沅陵古城,我想,它的價值是無與倫比的,是不能用金錢來權衡的。而,今天,當我們在麵對這座起火的文物是,心裏是一陣酸痛。今天,當我聽到當年教會所修建的“為善最樂樓”將成為省級重點高中沅陵一中的校史陳列館時,我異常高興,因為本來就曆史悠久的沅陵一中再加上這座樓,將會成為沅陵一中一筆巨大的財富。我喜歡漫步在石板街上,體會一種時間的穿越。看看古城牆,摸摸石板路,然後在寫上幾句感受,心裏別提有多高興!沒事兒了,也喜歡拿著照相機去宗教街,那牆,那房,那路。都會成為我相機裏的主角。繼續往上走,穿過一條小路,就來到了有眾多名人故居的小巷。當我第一次看見沅陵還有這麼多名人故居,心裏很激動。這些名人有:“中國第一代飛行團長--關希鵬,黃埔軍校第六期女學員—楊少琴,中國第一任駐蘇聯大使—劉曉等等。這些故居已有居民在此定居,一生守護著這些財富,或許他們還是這些人的後代。沅陵的名人故居,我想也是最有特色的吧!因為一般我們看到的名人故居,都是空的,掛著牌子,允許遊人參觀。但,沅陵的故居是允許居民住的,隻要不破壞,可以終身在此定居。我想,這是一份榮耀,也是一份責任吧!

宗教街的故事,有神奇的,有驚險的,你要聽不?最美是沅陵,最古老的街,最神奇的街,最有故事的街。她也許比不上鳳凰的石板街,那麼多人走過。但,她在我們沅陵人看來永遠是最有魅力的,最有文化底蘊的。宗教街的故事,有故事的宗教街。你想來玩不?

五家鄉的美食

每到一個地方,除了觀景以外,最愜意的事情莫過於品嚐當地的美食特產。那些油膩的食品,那些散發著香氣的餃子、包子。而,你如果來到沅陵。哈哈,那算你來著了,因為沅陵的小吃是很好吃的。不是我王婆賣瓜,自賣自誇,隻要來到這,就會被這裏的美食所吸引住,讓你大飽口福。

沅陵地處湘西大山,野生動物便繁多,農家臘肉便很受歡迎。下麵,我就介紹沅陵特產之一臘肉的製作過程。湘西土家有種隔夜熏臘肉的習慣。每年臨近年關,殺了年豬,將豬肉切成三至五斤一塊,灑上鹽和各種香料後醃製三至五天,待鹽及香料完成侵入肉內,再用竹條或藤條穿串掛到火炕上,以煙火慢慢熏幹,熏製得比較好的臘肉可以保存半年以上。如用桔子皮熏烘,臘肉油中透紅,紅中透亮,不見煙灰,更加好看。每當吃一次臘肉時,就能感受到沅陵農家人的勤勞,用雙手去創造財富。現在,沅陵臘肉已成為沅陵的標誌性特產,由朝暮思公司推出的沅陵特產遠銷海內外。來沅陵旅遊,不帶當地的特產回去,等於沒來。隨著高速的通車,信息的實效性,沅陵特產以實現網上預購。第二種美食是米豆腐。米豆腐是沅陵的傳統特產,堪稱家常美食,長期以來深受人們喜愛。既可作為家常菜肴,又可以上市出售。其製作加工技術主要有選料、浸泡、磨漿煮漿等工序。米豆腐以大米和石灰為原料。糯米、粳米因粘性大,不宜製作米豆腐。石灰則選擇生石灰或新鮮熟石灰為宜。選好料以後,先將米淘洗幹淨,然後裝入容器內和一定比例的石灰浸泡。一般浸泡3~4小時,當米粒呈淺黃色,用口嚐半粒略具苦澀味時取出,用清水衝洗潔淨,瀝幹待磨。磨漿。按大米與水1∶2的比例加水細磨,若讓米豆腐略帶黃綠色,可在磨漿時加入少許綠葉汁。煮漿。米漿磨成後,即進行煮漿。煮漿時根據米漿的稀濃情況再加適量水,要用幹淨鐵鍋煮。開始以小火煮,並充分攪拌,以防止燒鍋或成團,半熟後改大火煮至熟即可。成形。米漿煮熟後,趁熱裝入預先準備好的盛器(蒸格),下麵盛一噴涼水,將米漿進行擠壓,使之從蒸格中擠出,成大蝌蚪形狀即成。吃時舀入碗中,再將切好的大頭菜、鹽菜、酥黃豆、酥花生、蔥花放於米豆腐上,用小碗放入紅油、麻油、花椒油、醬油、醋、薑汁、蒜水等調料對成汁,澆淋於米豆腐上,吃起來口感清新舒爽,分外好吃。看過《芙蓉鎮》的人都知道,米豆腐曾經出現過電視熒屏上,而逐漸被人知曉。而沅陵的米豆腐,更是我每年夏天的主食之一。第三種美食是燈炸窩,也叫燈鏟窩。它的製作工序如下:將糯米粉加水和稀,然後將一部分糯米漿用勺子舀進一個類似小燈鏟的工具裏,然後在放進各種各樣的餡後,在舀進些糯米粉漿,最後提著小燈鏟放進油鍋裏炸。看似簡單,卻也是一種技術活,一種能謀生的技術活。記得在高中時,趕不上時間,就買兩個做早餐。那味道我至今我還得,酸酸辣辣的,特別爽。那香氣鋪滿我那兒時的路,這食物是多少人童年的記憶。第四種就是沅陵久負盛名的茶葉。沅陵茶葉分兩種“官莊毛尖和碣灘茶”,這兩種茶都很有名,在此,我先介紹官莊毛尖。官莊毛尖產於沅陵官莊的介亭、黃金坪一帶。沅陵是一個群山環抱的山區縣,沅江由西南入境,橫貫境內。全縣分為南北兩部,江北屬武陵山脈,江南屬雪峰山脈,境內最高峰海拔1355米,山嶺起伏,溪河如織,大小河流達460多條。官莊地處縣東南,林深穀幽,雲霧繚繞,氣候溫和,雨量豐富,土質肥沃,是優質茶的主要產地。曆史上貢茶介亭毛尖就出在官莊附近的黃金坪。沅陵官莊,是我國古代從東向西,進入大西南的首鎮驛站。官莊前麵的辰龍關地勢險峻,曆代為兵家必爭之地,索有“湘西門戶”和“南天鎖鑰”之稱。遠在300餘年以前,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繼而又與清兵相抗衡,兵駐辰龍關,與清兵在這裏大開戰場,殊死搏鬥。1914年,愛國名將蔡鍔為討伐竊國大盜袁世凱,曾率領革命軍,憑借著雄關和廣大人民的支持,英勇奮戰,把袁世凱的10多萬軍隊殲滅在辰龍關外。這裏群峰插天,穀徑幽回,終年雲霧繚繞,土質肥沃,是茶樹生長的合適環境。官莊一帶產茶曆史悠久。曆史上的貢茶“介亭毛尖”,就產於官莊附近的黃金坪。它的特點是:茶條肥壯緊細,色澤翠綠,白毫顯露完整;香氣清爽;湯色翠綠明亮,滋味濃鬱,飲後有餘甘。這茶與曆史有關,便也聲名鵲起。還有一種茶就是沅陵碣灘茶。碣灘茶產於沅陵沅水河畔。因沅陵古屬辰州府,故又名辰州碣灘茶。碣灘出產的茶葉有毛尖和綠茶兩種,形、色、香、味俱佳。從外形看,條索勻整重實,鋒苗好,銀毫顯露,色澤翠綠;衝泡後,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醇爽,濃香撲鼻,莫可名狀。竭灘茶產地溪水潺潺,是一個“三伏暑天如寒秋,四季雲霧泛浪頭”的雲霧縹緲的世界。由於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茶樹生長旺盛,芽頭肥壯,中質柔軟,茸毛甚多。今年,碣灘茶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這意味著“碣灘茶”將獲得種植加工、生產經營、質量特色、知識產權等全方位的立法保護。1972年,日本當時首相田中角榮來華訪問,曾向周恩來總理誇讚碣灘茶,並稱之為“中日友好之茶”,可想而知它的地位有多麼重要。碣灘牌碣灘茶獲得了綠茶類特別金獎,是本次茶博會綠茶類最高獎項。當然,這是沅陵的驕傲,是茶給我們帶來了走出去的機會,相信沅陵的茶還會走向世界。第五種沅陵傳統美食是豬腳粉。豬腳粉是沅陵最著名的名小吃,雖沒有雲南過橋米線那麼有名,但在當地確實響當當的有名。有人說:來沅陵不吃一碗豬腳粉,那是白來了!沅陵豬腳粉是用當地特有的上好細米粉,配以調製好的熟豬腳做主佐料而得名,配上辣椒香蔥等佐料,吃起來香辣鮮爽,一般都是5到7元一碗,分量很足,各大小餐館和街邊小攤都可吃到。嗬嗬,相信你們都一定流口水了。別急,主角就要登場了,沅陵是庫區移民大縣,魚類資源豐富,在五強溪境內形成了千島湖和五溪湖。其中千島湖網箱養魚已經遠銷。沅陵以前是綠色的海洋,現在是水國龍城。今天的沅陵,不再滿足於在懷化做大品牌,而是,參加國內的農博會、旅遊推薦會等等,借這些會,來推薦宣傳沅陵,是一個很好的傳媒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