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9 擇偶生怨(2 / 2)

那是1969年,到處一片混亂,寶安縣雖然是個漁村,但是也躲不過這波狂潮。當時家庭成分十分重要,一旦是地主的成分,簡直不能活了。何家人一方麵要隱瞞祖上是大地主的身份,一麵還要在這個被煽動起來的沈氏宗族聚居的村子裏站穩腳跟,並不輕鬆。

何碧雲急切要嫁,她不願意再忍受原先的生活了,所以在家族循例討論的晚上,開口要挾,“如果不讓我嫁,我就把我們家的身份出去,我去告你們。你們不讓我好過,那誰也別想好過。”

她的威脅十分有效,何學和大伯公雖然憤怒,但還是依從了她,讓她嫁給了張彬。

何學當時氣極,麵上反而不顯了,他冷淡地跟何碧雲明白了,這是她的選擇,以後無論過得如何,都不能跟家裏抱怨,也不能怨家裏任何人。

而且,在何碧雲出嫁之後,何亭亭爸爸何學這一脈,包括她二叔何覺,和何碧雲的關係也疏遠了。

如今一晃十年了,何碧雲這十年過得很不錯,她也當上了工人,也在廠裏吃著便宜又劃算的飯菜,吃得硬生生地比同齡人年輕了好幾歲。因此,她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對當初阻止她的堂哥何學和父親大伯公一直有怨言。

不過埋怨這事,何碧雲怨何學是真的,因為何學畢竟隻是她的堂兄,血緣關係已淡。而怨父親,則是短暫的,畢竟是親生父親,有血緣在。

何碧雲心中怨何學,張彬那裏也知道何學勸過何碧雲不要嫁,心中有怨,所以這些年來兩家雖然一直走親戚,但也就是個麵子情。

何亭亭之所以把這個姑的事記得這麼牢,是因為李真真沒少在她病床提起過她這個姑姑。她每次提起,語氣裏都帶著無限感慨,一來二去,何亭亭不僅記住了這個姑姑的大事,還印象十分深刻。

改革開放之後,被她爸爸何學斷言隻要有機會就會重新爬起來的葉希年果然翻身了,他眼光獨到,做起了電子產品,成為了國內有名的電子通訊大鱷。因為娶了戶口北京的妻子,所以常年和妻子定居北京。

何學生平不求人,又因為何碧雲的事覺得愧對葉希年,所以在葉希年跡之後,一直沒有再和他聯係,即使後來的日子稱得上是貧困。

而何碧雲和丈夫張彬,雙方都是工人,一直沒有為將來做任何的盤算,下崗之後日子過得很是艱難。他們住在城裏,沒有分到土地,就連房屋也是工廠分配的,並沒有另外置辦房產。

九十年代之後,這個城市高展,地皮價格暴漲,村子的公有土地被租出去,村民們每年有巨額分紅,在分到的土地上建房子出租出賣,一個個富得漏油……這些何碧雲一家都沒有份兒,一舉從康之家變成了赤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