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還是一個成本的考量。不管什麼模式,給品牌廠商帶來什麼價值,不一定品牌廠商直銷就好。市場的自然基本競爭規律在做調節。從全球來看,約99.99%的廠商都是選擇找合作夥伴幫助他們賣貨,而不是自己賣。全世界約0.01%的廠商自己直銷,可數的就幾家公司。
電子商務企業和傳統企業隻存在發展模式的不同,本質上並沒有區別,歸根結底都是為消費者服務,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所以無論是作為企業的領導者,還是行業的推進者,最重要的是對消費者、對社會負責任。
中國消費者對電商商品配送的時間要求相比國外的消費者來說,是比較嚴格的。美國近百個品牌最快可以3天送到,比如在舊金山、洛杉磯等城市,配送員是3天送到;如果不付額外費用的話,在美國很多訂單都是7天之內送到。但如果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24個小時沒有送到貨,消費者就開始罵你,3天沒有收到貨就會開始不斷地投訴,7天沒有送到貨就有記者進行報道了。京東做過調查,發現中國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售後服務為期是3天,如果不能把全國所有服務中心售後服務控製在3天之內,那麼消費者對你不會滿意,對你的品牌也會不滿意。
消費者最大的不滿就是售後,即使是以京東現有的標準,他們依然是不滿意的。京東一直認為售後服務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今年(2011年)下半年開始京東將著重在全國6大物流中心建造集中的售後服務體係。
如今,消費者購買的每個產品,在物聯網的基礎上都可以實時被監控到。離你家大概還有多少米,大概多長時間到達你們家,在全國範圍來講,京東是第一家實現了所有投遞過程、所有售後服務過程可視化的公司,也是第一家真正實現物聯網最核心內容價值的公司。京東已經實現了全國售後服務上門。比如上門取貨,顧客買東西如果有問題,最快15分鍾就能取回來。怎麼做到的呢?京東每個配送員身上都有配備,而京東的信息係統時時刻刻有上萬條配送信息,如果售後服務需求經過技術人員監測這個產品確實有問題,需要維修的話,就會選擇向離消費者最近位置的京東配送人員發一個指令,配送員就能把快件取回來。
同時,京東不會無限製地擴大京東的供應商的規模,雖然今天還在進行招商,但是京東係統會不斷進行一些測試,要做到讓每個賣家都有充分展示的機會,都能夠保證更多的銷售額,所以京東賣家的數量是有嚴格的限製的。一旦發現平台賣家太多,導致每一個賣家收益不足以保證運營,京東會立即停止拓商,以保證每家店鋪都能夠有足夠的銷售額,不斷為消費者開發更多、更好的產品。當然更不會有排名,京東商城從來都是以銷售數量,以發貨的速度來進行展示,以後京東也一定是這樣的。把交易完成了,讓供貨商賺到錢之後京東再收取一些費用,這是最合理的。
技術營銷是京東的核心能力之一。有的人會問京東商城的技術營銷能夠做點什麼?我可以告訴大家,京東可以提煉出大量的數據,比如你的家庭年收入多少,你的消費偏好是什麼,等等。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京東把合適的產品推到合適的用戶麵前。
這也是信息的力量。除了傳統的B2C收入來源,很多品牌廠商希望在京東平台上投放廣告,此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服務收益。比如,京東跟合作夥伴共同開發的各種充值,如彩票、機票、旅遊等產品。京東收入來源比較多樣化。但是無論如何,京東還是以消費者需求、用戶滿意度、用戶體驗作為衡量標準。如果有收益,能賺很多的錢,但是有違用戶的體驗,京東也不會做。哪怕現在虧很多錢,需要大量的投資,但是能大幅度改善用戶體驗,京東也會毫不猶豫地去投資。但京東隻專注電子商務行業,或者與之相關的行業。跟電商無關的,京東不感興趣,京東永遠隻做跟電商有關的事情。
最後,還是建議所有的電商,大部分的錢不要燒廣告。我一直反對電商燒廣告,流量是不靠譜的,應該把大部分的錢投到用戶體驗改善、倉儲配送、信息係統等方麵。如果一家電子商務公司拿了風投的錢,70%~90%的錢是投入到改善用戶體驗中,我相信,這家公司一定會有價值。不管它能不能獨立上市,都能成功地度過這個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