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暴富
這是創業的一個重要理念。人們總是對空手套白狼、一夜暴富以及快公司等津津樂道,這反映了現代一個民族的浮躁心理。這些事情即使有,也不具備普遍的意義,而且對這一類成功者在此之前可能經曆的艱辛及成功之後的變化人們也並不了解與關心。這種片麵的認識會導致一種錯誤的財富觀,似乎隻要運氣好,財富就會憑空而降。社會上總有那麼一些在喋喋不休講故事的人,什麼海外有一筆什麼基金了,某個曆史人物有一筆什麼神秘的遺產了,哪裏有一個藏寶圖了,國家要搞一個什麼秘密的工程了,哪裏將要上一個什麼大項目了,將要給哪裏投放一項特殊政策了,隻要怎麼怎麼做,就可以參與進去獲得分享了等。這一類老掉牙的套路卻總能騙倒一些人,就和他們追求暴富的心理有關。一些地方政府苦於發展無策,日漸落後,為了招商引資也喋喋不休地講故事,什麼獨特的傳統文化優勢了,重要的戰略地位了,領導機關的什麼特許了,海外大財團的天文數字的投資了,聯合國的什麼開發計劃了等。當然,充分調研基礎上的發展遠景是要宣傳的,這也可以說是故事。但正如筆者十幾年前就反複強調的,要用 1%的精力講故事,用99%的精力去把故事做出來。可是就有那麼一些人不願意或者說懶得真抓實幹。倒是一些不那麼喊叫的地方踏踏實實地幹,投資硬環境上去了,投資軟環境也上去了,硬實力上去了,軟實力也提升了,政府有錢了,老百姓也分享到發展的成果了。而那些迷戀於一夜暴富的人,起初想用故事忽悠別人結果自己反被故事迷惑,十幾年了,還在重複過去的老故事,而那一方土地卻起色不大,有些方麵甚至還不如從前。
追求暴富,看起來好像積極進取,其實卻是錯誤的而且帶有很大消極作用的財富觀。西方古典經濟學家在幾百年前就說了:土地是財富之父,勞動是財富之母。這就包含了財富要靠辛勤勞動慢慢積累才能獲得的樸素道理。尤其是初創企業,首先是艱難求生,求富是以後的事。如果受追求暴富的思想驅使,創業的過程就會變質為一種逐利的過程,到處去找故事聽故事,今天聽說這個賺錢就做這個,明天聽說那個更賺錢又去做那個,有時候運氣好真的賺到了錢,但大多時候是一場空,結果很多年下來,沒有主營業務,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穩定的客戶,也沒有相應的市場份額與行業地位。這不是創業,也不是初創企業的正道,以這種方式能夠發展起來的企業不多。
如同我們在前麵“主營業務的創造”中所分析的,創業是一個紮紮實實做事情的過程,初創企業一定要經曆這個過程才能夠存活並且成長起來。這個過程一般不會太快,尤其在目前大多數行業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財富的角度來講,企業隻有經曆了這個過程,在市場上站得住陣腳了,才能獲得持久的盈利能力。因為這個時候,隻是到了這個時候,社會、市場、客戶認識你了,認可你了,需要你了,你的社會價值才得以體現。他們才會用持續的購買行為來給你頒發貨幣獎章。這樣做看起來好像比較笨,時間也漫長,但卻是真正的捷徑,而且牢靠。
做財富的創造者
漢語中有許多為富不仁、巧取豪奪這類的詞彙,給人以財富靠掠奪來獲得的印象。這種社會現象當然是存在的,而且成為社會主義製度所要否定的東西。如前所述,初創企業要靠真功夫把自己的主營業務發展起來,才能獲得盈利能力,獲得財富。做財富的創造者,這是初創企業領導人最重要的一個財富觀。
創造財富的過程本質上是為社會,為你所服務的客戶、消費者創造價值的一個過程。你創造了新的物的效用,提供了更好的服務,滿足了客戶或消費者的需求,他願意掏錢來購買你所創造的新的價值,這樣貨幣才會流動到你手裏,成為你擁有的財富,所以創造財富首先是為客戶創造價值。在這個創造價值的過程中,你會與一些或許多上下遊環節的企業發生各種協作關係,如采購、運輸、委托加工、包裝、儲存、發貨、售後維修等,甚至還會有銀行貸款、保險等。這些協作過程也是你為協作夥伴創造價值的過程。你最好能使與你協作的生意夥伴能從與你的合作中獲得增值。其實這個過程也是別人在為你創造價值。這樣一種雙贏乃至於多贏的格局是一種最健康的財富創造過程。這樣的描述也許過於理想化而會被人譏為書生之見。
在現實生活中,確有不少企業的做法是相反的,它們不是認真地去為客戶,為合作夥伴創造價值,而是想方設法少給多拿。因此,偷工減料、短斤少兩、濫竽充數的現象在產品生產與商品銷售中屢見不鮮,綿綿不絕。這種企業其實無心為客戶服務,而是變著法從客戶口袋裏掏錢。它們認為這就叫賺錢,隻有少給、多拿才能賺。這種財富觀和創造的財富觀是對立的。這種觀念在它們的產品包裝上發揮得淋漓盡致。過度包裝的問題之所以長期得不到解決,而且愈演愈烈,就是因為這種理念未能杜絕。拿藥品包裝來講,過去的藥都是拿瓶子裝的,一瓶100粒,而現在越來越多的藥用紙盒包裝,把藥一片一片封存在錫板上,多的一盒有兩三板,幾十片就算多的了。當然這種包裝方式有其正麵的理由,但也難掩變相漲價的司馬昭之心。最典型的是筆者看到一種藥,一盒隻有一板,一板上隻有一片。有一句台詞說得好:把別人當傻瓜的人自己是傻瓜。這些生產者以為消費者可欺,而一個企業靠欺的伎倆來攫取財富,能走多遠、又能走多久呢?在與別的商家的合作上也是如此,想方設法要把對方算盡、算到虧,以為這樣簽出來的合同才算高明。這種企業把商業協作當作了零和博弈,把對方算得剩下越少,自己得到的就越多。事實果真如此嗎?任何一個企業都會為生存而戰,你把別人算計得多了,別人不反製才怪,最後是兩敗俱傷。人們稱讚廣東人做生意就是拿夠自己的,不在意對方賺多少。這也許是廣東經濟發展快的原因之一吧。所以,能創造雙贏或多贏的人,才是商場真正的高手,才算掌握了財富的真諦。
當代中國正處在轉型期,巧取豪奪最典型、最集中的表現就是尋租。尋租者不創造財富,他們隻是把社會的或別人的變成自己的,由於政府在經濟領域裏還退得不夠,因此尋租空間仍大量存在,有時因政策設計得不夠科學甚至還製造出新的尋租空間。在筆者看來,房地產業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存在大量尋租的行業。不少企業通過廉價從政府手中拿地,曬幾年太陽,土地增值之後再蓋個樓賣出去;或者通過公關改變規劃,提高容積率等。這裏麵多少財富是真正創造出來的,又有多少是尋租來的呢?這幾年的房地產業之所以美譽度不高,自有其道理在內。
商場不樹敵
這是與做財富的創造者緊密相連的又一個財富理念。如果你是一個能夠創造多贏格局,為客戶與合作夥伴創造價值帶來財富的人,那在商場隻有朋友,哪來敵人呢?但事情並不是那麼簡單,如果指導思想不對,在商業運作的任何一個環節上都可能樹敵。
與客戶為敵。中國的古訓說客戶是商家的衣食父母,怎麼會成為敵人呢?但很多自以為聰明的商家經常就會這麼做。拿目前已被政府明令禁止的餐飲業的所謂開瓶費來講,就是這麼一個與顧客為敵的東西。飯店為了自己多賣多賺,禁止食客自帶酒水,如果自帶了就要收甚至比酒水還要貴的所謂開瓶費。有的商品明明過期了,卻換個標簽繼續賣。有的商品明明是自產的,卻包裝成進口的樣子。至於在食品、藥品等關乎民生的商品中摻雜使假,添入各種有害健康甚至會致病的違禁成分更是招致天怨人怒,無異於謀財害命了。這些做法不是與客戶為敵又是什麼呢?
與同行為敵。這是更為常見的一種現象,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在地域性市場裏更容易發生這類現象。因為大家做的是同一行,產品一樣,客戶也相同。你做大了,我就做不起來了,如果把你幹掉,我就發了。有的企業不是把精力集中在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是琢磨競爭對手,想辦法怎麼把對方搞垮,為此甚至使出很多不正當手段。生物界的進化規則是物競天擇,搞掉了競爭對手其實自己也失去了進步的動力,而且真正把競爭對手搞掉其實也是不大容易的。但這樣做把精力耗在了不利於發展進步的方向上,正事反而沒有精力幹了。
與協作夥伴為敵。任何一個企業都會與外部發生上下遊的聯係,這就是協作。良好的協作創造共贏,但有的商家卻以鄰為壑,利用對方不得不有求於己的無奈猛砍一刀。拿上遊產業的資源供應商來講,這幾年的表現就是如此,利用資源緊缺的經濟現狀大幅度調高價格,甚至成倍地提價,使得中下遊企業苦不堪言。當然這樣做能得逞於一時,但最終還是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與政府為敵。這樣的商家也會有嗎?這不是拿雞蛋碰石頭嗎?可有的商家自以為得計,也會這樣做。例如政府明令少年兒童不得進網吧,但有的網吧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娛樂場所不得出售搖頭丸等違禁品,但有的場所就變著法地來供給。至於偷稅、漏稅就更是常見了。
凡是這樣做的企業,其領導人都是人精,自認為比別人聰明。但是他們的財富觀有問題,他們認為要獲財就要損人、損人才能利己。所以他們算計他們遇到的一切人、所有人,結果滿世界隻剩下他一個聰明人了。但是傻瓜吃一塹也會長一智的。中國人說和氣生財,一個到處樹敵的人隻會像當今世界上有的國家那樣自我孤立。沒人願意和他打交道了生意還怎麼做呢?所以損人者最終害己,這是從無數案例教訓中得來的。
當然,要真正做到商場不樹敵是很難的,尤其是在同行競爭的時候。但隻要有了不樹敵的這種理念,就總會找到化解的辦法和機會。
總之,正確積極的財富觀對初創企業領導者來講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它直接決定領導者將怎樣帶領初創企業,將把初創企業帶向何方。本節所提倡的積極的財富觀與其說是出於善良願望的說教,不如說是出於真正辦好企業的功利之圖。因為真正要將初創企業帶向成功,唯有這樣做才行。
後記
本人大概會被歸入“九二下海潮”的那一撥,其時我早已到了公認不宜創業的那個年齡段。多年來一直在嗆水,不過始終沒有上岸。這本書主要就來源於自己的一些感悟。
感謝吳長錦先生和魏奇才先生,他們多年來是國有大型企業的負責人,也是我曾經所在公司董事會的主要成員。他們一直鼓勵我不要擱筆,這也成為我寫作本書的一個動因。
感謝林錦芝、蘇傑兩位女士幫我打印了書稿。本人在鍵盤上勉強算個一指禪,所以已經淪為用筆寫字的“活化石”。為了避免在寫作過程中翻前翻後地看,我盡量在一頁紙上寫得多,所以密密麻麻,而且把字縮得很小,加之我從來沒有耐心一筆一畫地寫字,所以潦草難認。我相信這夠難為她們的,但她們卻從未抱怨。
也感謝我的家人。我知道她(他)們其實更喜歡作為一個學者的我,所以這也算是我的一個回應。女兒孫雲帆正在紐約攻讀現代藝術碩士學位並即將畢業,她為我這本書作了封麵設計。
還要感謝所有讀到這本書的人。這不是一本講具體操作方法的書,因為沒有一種方法會適用於所有企業。本書試圖分析創辦企業麵臨各種基本問題時應當具有的指導思想。指導思想樹立起來了,方法自然會衍生出來。如果您覺得有什麼地方不好,請讓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