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竹頭木屑”
卷首
作者:程應峰
“門前老樹長新芽,院裏枯木又開花,半生存了好多話,藏進滿頭白發啦……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時間都去哪兒了?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它攪拌在生活裏,如紛飛的樹葉;它穿行在生命中,如一刻不停的流水。
《世說新語》記載:東晉名臣陶侃牧荊州時,下令收取加工船料時鋸下的木屑;同時規定凡加工竹料的官家,都必須留存長一點的竹梢。陶侃此舉,眾人皆不解其意。待到桓溫伐蜀,修造戰船時,不入眼的竹頭成了船釘;而在雪後濕滑之時,有木屑鋪路,免去了步履艱難。如此一來,竹頭木屑之用也就凸顯無遺了,不能不叫人大開眼界竹頭木屑之類,實則就是人們常說的邊角餘料,一如零散的時間,在生活中俯拾即是,但又會有多少有心人去收積貯存?
時間上的“竹頭木屑”,善於累積,其效果常常是看得見的。元末明初著名學者陶宗儀,就善於將時間上的“竹頭木屑”妥帖利用。他科舉不中,搬到地處窮鄉僻壤的南村,一麵耕種,一麵研修,將耳聞目睹的一切重要事情和閱讀前人著作的心得,隨時記錄在順手采摘的樹葉上,然後將樹葉放進家中瓦缸裏積存起來,整整十年,從未間斷,記錄的樹葉達十缸之多。後來,他靜下心來加以整理、編修,終成《南村輟耕錄》這樣一部筆記體史學名著和一冊《南村詩集》。
隻要留心,隻要在意,零碎的時間俯拾即是。古人讀書崇尚“三上” (馬上、枕上、廁上〕,並不是這樣讀書才興味盎然,而是旨在提醒人們充分 利用時間的“竹頭木屑”,不要讓零星 的時間在指間流逝。在我們很多人眼裏,魯迅是天才,魯迅卻說:“哪裏有 什麼天才,我隻不過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來看書學習。”從上帝手中奪來電的富蘭克林為了爭奪時間,擬了個24小時時間分配表,起床、工作、閱讀的時間一清二楚,他有條不紊、合理地利用時間,正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時間就像一片片樹葉,你在不在意,上不上心,它都飄飛在你的生活裏,你的生命中。隻是,有的人手中抓得多一些,演變成生命的奇跡;有的人腳下踩得多一些,碎裂成迎風的歎息。時間哪裏去了?它在路上,在夢中,在每時每刻、分分秒秒的閑散時光裏,在殫精竭慮、天馬行空的遐思裏,在不懈不怠、無怨無悔的付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