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真的不是你讀過多少書

青春閱讀

作者:畢淑敏

教養是個高頻詞。時下,如果說某人沒教養,就是大批評大貶義了。如果說一個女人沒教養,簡直就如同說她不檢點了。

什麼叫教養呢?辭典上說是“文化和品德的修養”,但我更願意理解為“因教育而養成的優良品質和習慣”。

一個人可以受過教育,但他依然是沒有教養的。就像一個人可以不停地吃東西,但他的腸胃不吸收,竹籃打水一場空,還是骨瘦如柴,不過這話似乎不能反過來說——一個人沒有受過係統的教育,他卻能夠很有教養。

教養不是天生的。一個小孩子如果沒有人教給他良好的習慣和有關的知識,他必定是愚昧和粗淺的。當然,這個“教”是廣義的,除了指入學經師,也包括家長的言傳身教和環境的耳濡目染。

教養和財富一樣,是需要證據的。你說你有錢不成,得拿出一個資產證明。教養的證據不是你讀過多少書,家庭背景如何顯赫,也不是你通曉多少禮節規範,能夠熟練使用刀叉,會穿晚禮服……

這些僅僅是一些表麵的氣泡,最關鍵的證據可能有如下若幹。

熱愛大自然。把它列為有教養的證據之首,是因為一個不懂得敬畏大自然,不知道人類渺小的人,必是井底之蛙,與教養謬之千裏。這也許怪不得他,因為如果不經教育,一個人是很難自發地懂得宇宙之大和人類的微薄的。沒有相應的自然科學知識,人除了顯得蒙昧和狹隘以外,注定也是盲目傲慢的。之所以從小就教育孩子要愛護花草,正是這種偉大感悟的最基本的訓練。若是看到一個成人野蠻地攀折林木,通常人們就會毫不遲疑地評判道——這個人太沒有教養了。可見教養和綠色是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懂得與自然協調地相處,懂得愛護無言的植物的人,推而廣之,他多半也可能會愛惜更多的動物,愛護自己的同類。

一個有教養的人,應該能夠自如地運用公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內心和同他人交流,並能妥帖地付諸文字。我所說的公共語言,是指大家——從普通民眾到知識分子都能理解的清潔和明亮的語言,而不是某種狹窄的土語俚語或者某特定情境下的專業語言。這個要求並非畫蛇添足,在這個千帆競發的時代,太多的人,隻會說他那個行業的內部語言,隻會說機器儀器能聽懂的語言,卻不懂得和人親密地交流。

這不是一個批評,而是一個事實。和人的交流的掌握,特別是和陌生人的溝通,通常不是自發產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練習來獲得的。

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他所掌握的詞彙是有限和貧乏的,除了描繪自己的生理感受,比如餓了、渴了、睡覺以及生殖的欲望之外,他們對於自己的內心感知甚為模糊,因為那些描述內心感受的詞彙,通常是抽象和長於比興的。不通過學習,難以明確恰當地將它表達出來。那些雖然擁有一技之長,但無法精彩地運用公共語言這種神聖的媒介,來溝通和解讀自我心靈的人,難以算是一個有教養的人。

技術是用來謀生的,而僅僅具有謀生的本領是不夠的。就像豺狼也會自發地獵取食物一樣,那是近乎無須教育也可掌握的本能。而人,毫無疑問地應比豺狼更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