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清政府1902年新政:勸戒纏足 放開滿漢通婚禁令(1 / 1)

清政府1902年新政:勸戒纏足 放開滿漢通婚禁令

閱讀廣角

纏足是中國曆史上最為醜陋和殘忍的製度,居然沿襲千年,也是令人匪夷所思。對此,很多西方傳教士和維新派人士都對此極為反對,但一直到1902年,清廷首次發出上諭,勸戒纏足。由於清廷的公開提倡,晚清社會的“不纏足”運動蓬勃發展,這才使得那些飽受纏足戕害的女性同胞得以解放。正因為如此,清廷也覺得遵循祖製毫無必要,便於1902年放開滿漢通婚的禁令,並於隨後對漢人開放原先隻能由滿人擔任的職位如將軍和都統等。1906年官製改革中,清廷又廢除了滿漢尚書的雙人平行製,改由不分滿漢的一人製。一年後,清廷又下令廢除旗人不事生產的特權,授予旗丁土地,責令耕種,讓普通旗人們自謀生計。而在法製改革中,除了宗室親貴,一般滿人在禮儀和刑罰上都和漢人同等對待。可惜的是,靠犧牲普通旗人的利益來消除革命威脅,這本身就是不現實的。

清朝建立以後,其中央權力機構沿用的是明朝的內閣加六部製度。所謂六部,指的是中國傳統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雍正即位以後,用軍機處架空了內閣,變成軍機處加六部的結構。進入近代社會後,清廷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傳統的六部之外特設立一個新部門,即“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總理衙門。

總理衙門是專門和外國人打交道的外交機構,但後來其功能越來越廣泛,包括洋務運動的興辦實業、派遣留學生等,都在它的管轄範圍之內。庚子年後簽訂的《辛醜條約》更是大大提升了總理衙門的地位,清廷在外國人的要求之下,將總理衙門改名為外務部,並列於六部之首。在當時,估計就再沒有比和洋人打交道更重要的事情了。

新成立的外務部還有一大創新,那就是部中不分滿漢,領導職位隻設立一尚書兩侍郎,打破了原先六部中設置滿漢尚書和侍郎兩套班子的製度。這一舉措,等於是打破清朝沿襲了近兩百多年的祖製,而外務部的變化,實際上也是後來的機構改革之先聲。

為了適應新政的要求,清廷開始設立新的領導機構。1903年9月,為了振興商務、發展實業,清廷在六部之外又成立了一個新的商部,其職能不僅僅局限於商業,還包括實業(工業)和農業。後來,商部又將老的工部吸收合並,新成立的部門稱為農工商部,成為一個負責全國經濟發展的中央部門。與此相對應,地方上也紛紛成立了農工商局,作為地方上的經濟管理機構。

在一個長期奉行農本商末為基本國策的國度裏,從事商業和實業的人即使富有四海,也一向被那些羞於談利的士人們所蔑視,但這次不一樣了,當時農工商部的地位僅次於外務部,足見朝廷的重視程度。清廷公開倡導並獎掖實業,這在中國曆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就連那些朝廷大員們也不再羞於談及商業和利益,都與時俱進了。

鑒於舊式軍隊毫無用處,清廷在商部成立後的次月又設立了一個新部門,這就是主管全國編練新軍的練兵處。練兵處有慶親王奕劻總負責,袁世凱和鐵良協助辦理。練兵處的成立,為袁世凱練就北洋軍閥提供了天賜良機。後來在清廷的中央官製改革中,兵部更名為陸軍部(海軍部另設),練兵處也被歸並其中。

緊接著,清廷又成立了財政處,作為中央財政管理機構,在中央官製改革前,財政處主要負責清查各地財政收入;中央官製改革後,財政處與戶部合並,成立一個新的部門,即度支部(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1905年10月,清廷又決定成立巡警部(後改名民政部,相當於現在的公安部),以管理全國的警察並負責各地的治安,取代原先的地方保甲製度。同年12月,由於科舉製度被廢除,為了適應新教育體係的要求,清廷又成立了學部(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並將原先的國子監吸收合並。為了法製交通和通訊,後來清廷又設立了郵傳部。經過這些變化後,原先的六部製已經是支離破碎,這也為後來的中央官製改革提供了契機。(摘自鳳凰網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