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光緒年間寂園叟著《陶雅》雲:“廣窯有似景德鎮者,嘉道間十三行開辦,初築有阿芙蓉館,其所設茗碗皆白地彩繪,精細無倫,且多界畫法,能分深淺也。”
他的說法很含糊,隻是重點描述廣彩最後由廣窯複燒。
民/國初年收藏大家劉子芬著《竹園陶說》為寂園叟解釋:“《陶雅》則稱或謂嘉道間廣窯瓷地白色略似景德鎮所製,審其言,實即粵人所稱廣彩者。蓋其器購自景德鎮,彩繪則粵廠所加工者,故有廣彩的名稱。此種瓷器始發於乾隆盛於嘉道。”
按照劉子芬的意思,廣窯隻是進行了最後一步,至於瓷坯,是采購景德鎮的。
在後世的考古發現中,廣彩瓷器分為三種:景德鎮廣彩、合作廣彩以及本地廣彩。
景德鎮廣彩自然不用介紹,景德鎮產的帶有本地窯款及年號款;合作廣彩也不用多說,正如劉子芬大師所言,景德鎮瓷坯,廣窯複燒。
本地廣彩即本地窯口治坯、繪彩燒製的廣彩。雖偶有發現,但並不多見,業界從來未將它們當成主流。
因此有關廣彩的言論,一直以“合作論”為主流。
盧燦帶著手套,拿起一尊尺高的廣彩梅瓶。
海水浸泡,盡管已經洗幹淨,可是在釉層破氣泡裏的膠質物質還在,無法徹底清洗,因此釉表還會附著一層膠物質遮住釉光,呈現黯釉狀態。
采用乳金作地色,圖案為盛世牡丹。
乳金作地色是廣彩的一大特色,它是由仿照緞錦紋樣作瓷器裝飾。此技法稱為“織地”,後用金水織地,發展為“織金地”且普遍用於各種瓷器,成為廣彩花色的一種基礎,形成了廣彩“織金彩瓷”的特點。
盡管顏色已經褪去不少,但從現有的釉色,還能能感受到當年它剛出窯口時,是何等的驚人豔麗。
盧燦有些可惜的搖搖頭——如果不是被海水浸泡,這恐怕會成為廣彩中的“精品”之作,盡管是民窯口出品,進入館藏,毫無壓力。
可現在……隻能留存做研究,或者放到十幾年後再拿出來出手。
將梅瓶倒過來,再度給他一個驚喜——款號為“瓊玉”!
瓊玉?很少見的款號!
它是粵省兩大民窯係之一“石灣窯”所產出瓷器的款號。
除了清末的廣窯外,粵省在曆史上有兩大窯口非常出名,最早的是宋代陽江窯。陽江窯胎質純淨細密,顏色分白色和灰白色,上白釉、青釉、青白釉(影青釉)和藍釉。無論是實用陶瓷或工藝陳設瓷,既有造型樸厚端莊又有典雅精巧的,品種繁多。
其藏品非常珍貴,在故宮博物館中有十四件。
但自南宋末年始,因瓷土枯竭,陽江窯已漸漸沒落。
瓷工們尋找新的高嶺土礦源,在今天的佛山石灣重新立業,也就是粵省第二大民窯口——石灣窯。
石灣窯不僅善仿鈞,而且善仿宋代各大名窯,宋代官、哥、汝、鈞諸名窯產品,從材質運用、技法處理、藝術造型等各方麵都仿得惟妙惟肖,而且有創造性的發展。
梅建鷹(中央美術學院陶瓷係主任、著名的陶藝大師)評價曰:“石灣集宋代各大名窯之大成,仿鈞而青出於藍,獨創石灣自己的藝術風格。”
石灣窯的款號相對而言並不固定,他們接受個人定製、商號定製,因此款號很多。
常見的有:明代晚期的“祖唐居”、“陳粵彩”、“楊升”、“可鬆”等;清代康熙年間的有“兩來正記”、“文如璧”;乾隆前後有“沅益店”、“大昌”、“寶玉”、“瓊玉”、“如璋”、“來禽軒”;道光前後有“黃炳”、“霍來”、“馮秩來”、“瑞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