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昔年回憶 夢影霧花(二)(1 / 2)

又是一年冬日,在這幻境中似乎時間過得極快。這時正處於冬日,大雪飄零,唯有一人獨立在山崖之上,夜色下更顯淒涼。寒千雨看著自己染著血的雙手,突然發問:“你說,權勢這東西,到底意味著什麼?”我無法回答她,這麼久以來我就如同影子一般跟隨著她,看著她一步步地讓自己雙手沾滿鮮血,鏟除異己,殘害忠良,甚至將屠刀揮向恩師。為了守住自己的權勢,不惜雙手沾滿鮮血,腳踏累累枯骨。我不明白,她所追求的權勢,真的那般重要麼?

她半晌沒有得到我的回應,便自顧自的說了起來:“名垂千古,錦繡榮華?還是生殺予奪,坐擁天下?答案我已經不知道了,我的眼睛已經看不到了。我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我如今隻剩下這些東西?不惜一切,也要保住的東西。”說著撫摸上自己那幅完美的假麵。“值得麼?”她沒有直接回答我,隻是低低的笑出聲,但我能感覺到她的內心在哭泣。“我早已忘記了自己的最初模樣,變得麵目全非。但這沒什麼好指責的,這世界本來就很公平,我要這份權勢,就得付出相應的代價,不是麼。”看著她如今的模樣,我竟不知該說些什麼,我知道她內心是有恨的,但恨的人是誰,我卻無從得知。

看著她衣袖上的血汙,憶起今日的場景。九幽突襲未央宮,未央宮僅派她一人帶著一千弟子去迎戰四位高手,四位高手全都敗在她手下,而那一千宮人也是命喪她手,她成了那場戰役中唯一一個活下來的人。

峽穀中,她就那樣雲淡風輕的將手中的劍刺入他們的心髒,其中一人瞪大眼睛望著她,不甘,怨恨,悔恨,凝聚在那人眼中,他顫抖著語氣說道:“你才是……真的,彼岸。”寒千雨將手中的劍刺入的更深一分,漾起一分笑意在唇角,如同修羅。笑吟吟地說著:“我們從前曾經可以生死與共,因為有著共同的目的,但現在,你已經擋了我的路我不可能給自己埋下禍患。”血花濺開在她的裙角,她毫不猶豫的拔出劍。笑語盈盈地看向僅存的一個人。“彼岸”看著眼前這個嗜血的人,內心竟隻剩下平靜。

“彼岸,你是想做讓他記一輩子的忠心手下?還是?連自己的名字都留不下的,一個可笑的替身?”她在笑,但眼神中的陰翳卻怎麼也掩蓋不了。“若是前者,那麼現在——你就可以去死了。”她的語氣很輕柔,甚至說話時都帶著一點笑意。但這話語卻使人不寒而栗。“寒千雨,你就是個魔鬼,殺害那麼多人,你沒有心麼?”她依舊隻是溫柔地笑著回答:“心?彼岸使者,莫不是忘了我本就叫無心啊!而你這麼多年來,不也是做了我的替身?無論你做的再怎麼像,他眼中看到的也不是你,你可以取代彼岸,但取代不了那個人。”這句話如同詛咒一般攻擊“彼岸”的內心,讓她不得不麵對那個殘酷的現實。寒千雨再不看那瘋狂的人一眼,她知道“彼岸”一定會死。她嘴角咧開的弧度越來越大,但眼底的陰寒卻怎麼也掩飾不了。

“你到底和他們有著什麼樣的往事?”我看著坐在山崖上迎麵吹著冷風的女子,不明白她心中究竟裝著什麼。權勢?或是仇恨。“你相信麼?穿過那迷離的星光,是我重重灰暗的曾經,但即便是這樣的我,內心亦有一絲柔軟。”“我相信。”我相信她,人都是這樣,哪怕世間最陰狠歹毒之人,穿過重重歲月星光,在最初的最初,也依然清正單純。

“我曾經喜歡過一個人,他也喜歡我,我們是最懂彼此之人,卻也是最恨彼此的人。在他的心中,永遠是以江山為重,而我最初的目的不過是為了活著,可後來我想要的卻遠不止這些,所以他容不下我了。而他害死我父親的事情成為我們之間永遠無法磨滅的隔閡。我們彼此算計著,消磨散盡最後的一點情分。彼此折磨,他生我死,我愛他恨。”她眼中那份眷戀和懷念使得她周身少了幾分涼薄的氣息。她仰起頭,努力讓眼眶中的淚不落下來,又恢複到平時的模樣,看著東邊的方向,眼中燃燒著對權勢的渴望:“九幽——我會回來,奪回我當年失去的一切!”

而在現實世界中的君夜也在努力回想著,那夜他又在做什麼。他在和部下探討著寒千雨這個人。“寒千雨,聖域寒氏門閥千金。自多年前進入未央宮,從一名普通宮人怕到了現如今的地位,倒真是個有趣的人。”他笑看著奏報,看起來似乎沒有被一連折損四名大將的事情而影響情緒。“本尊深入探究時發現,此人的作戰方式,甚至行事作風,都與當年的妍惜極為相似。不過,也隻是懷疑罷了。”他眼底浮現起森寒的神色與寒千雨如出一轍。

“暗幽,孤想聽聽你的看法。”端坐在上位的君夜,問他的手下。被稱作暗幽的部下立即跪在地上,靜默了半晌,眼中難掩苦澀,原本王上與那人是那般相配的一對璧人,卻造化弄人,兩個人之間不是隔著國仇家恨,便是血緣羈絆。“當年,彼岸郡主犯下謀逆大罪,有負聖恩,最終落敗,葬身懸崖,也算罪有應得。”君夜在聽到葬身懸崖四個字的時候,手一下子握緊了。暗幽察覺到君夜的情緒變化,繼續說道:“當年的彼岸郡主,在世人眼中,早已是白骨一堆,就算她還活著,又能改變什麼呢,她再也無法挽回頹勢。當年那等攝政臨朝的名望地位,也是再也回不來了。”說完重重的磕下三個響頭,懇求道:“臣懇請王上,不論她是否還活著,都請放她一條生路。如果,您還念著,最後那份與她的叔侄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