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墨子管理思想概述(1)(2 / 2)

墨子是一位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他崇尚和平,反對戰爭,主張兼愛,厭棄攻伐。為了和平的理想,墨子常置生死於度外,善於運用傑出的智慧、不凡的辯才和英勇的膽略去實踐自己的政治主張。

第二節墨子的思想體係

《魯問篇》載:子墨子遊,魏越曰:“既得見四方之君,子則將先語?”子墨子曰:“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憙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僻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淩,即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墨子將出遊各國,魏越問墨子:“如果見到了各國君主,您打算先說什麼呢?”墨子說:“凡是到了一個國家,必須先選擇最重要的事情去開展活動。如果這個國家昏亂,就宣傳崇尚賢者、上下同心;如果這個國家貧窮,就宣傳節儉、節葬;如果這個國家沉溺於音樂、美酒,就講講音樂的壞處和不能相信命運;如果這個國家過於乖僻無禮,就向他們宣傳尊重天意和敬畏鬼神的懲罰;如果這個國家好發動戰爭、掠奪侵淩他人,就向他們宣傳‘兼愛’、‘非攻’的道理。所以說,必須選擇最重要的事情去做。”)

這是墨子自己關於其思想體係的完整表述,由墨子的“十論”或曰十大政治主張組成,包括政治、經濟、哲學、倫理、宗教、文化等等內容,是一個社會政治、經濟改革的綱領性文獻,它也是一個實踐的綱領,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關於墨子思想體係的核心,有尚同說、天誌說、兼愛說,但我們認為,“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才是墨子思想的核心。因為墨子“十論”都是圍繞“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展開的。

尚同。《尚同中》雲:“明乎民之無正長以一同天下之義,而天下亂也,是故選擇天下賢良、聖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明白了沒有行政長官來統一天下的意見,天下就會大亂,所以人們就選擇天下賢良、聰明而口才好的人,推舉他立為天子,使他從事於統一天下的意見。)墨子又說:“故古者聖王明天、鬼之所欲,而辟天、鬼之所憎,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古時的聖王知道天帝鬼神喜歡什麼,從而能避免天帝鬼神所憎惡的東西,以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墨子的“尚同”,是要求天子率百官“一同天下之義”,並上同於天,而天的意願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所以尚同的目標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兼愛與非攻。《兼愛中》開宗明義:“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麼天下的利是什麼,而天下的害又是什麼呢?墨子說:“現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墨子的兼愛與非攻,目的就是實現“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節用。《節用上》雲:“聖王為政,其發令、興事、使民、用財也,無不加用而為者。是故財用不費,民德不勞,其興利多矣!”(聖王施政,他發布命令、舉辦事業、使用民力和財物,沒有不是有益於實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財物不浪費,民眾能不勞苦,他興起的利益就多了。)這裏的“興利多”,就是“興天下之利”的同義語。而在《節用中》篇,墨子更反複致意:“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於民利者,聖王弗為。”(隻要足以供給民用就行。而那種隻增加費用而不更有利於民用的,聖王都不做。)墨子在這裏強調,凡是不能給天下之民帶來利益的,應該停止,更別說“天下之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