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政治為要立德是本(2)(3 / 3)

第五節增強黨性觀念和黨員意識

共產黨的黨性是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集中體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和追求共產主義理想。共產黨員是有共產主義覺悟的先鋒戰士,是社會成員中最積極、最先進的分子。黨員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勞動、工作、學習和一切組織活動應以馬克思主義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為指導;忠誠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維持社會的安定團結;嚴格執行黨的民主集中製原則和黨的紀律。

黨的許多文件都要求黨員增強黨的意識、宗旨意識、執政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

意識,有多種含義,基本的含義是與“物質”相對應的哲學範疇,指人腦的機能和屬性,它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上麵所說增強的“意識”近似於察覺、認識、覺悟的意思。也就是說,這種意識對人的活動具有自覺性、目的性的調節、控製作用。如“宗旨意識”,就是要求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要脫離人民群眾。

一、增強黨的意識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領導最本質的內容,就是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人民的意誌,組織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一方麵製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經過法定程序變成國家意誌;另一方麵,通過黨組織的活動和黨員模範作用,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實現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黨的這一正確的基本路線,集中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誌和利益。這就是我們各項組織活動的政治方向,是指導各方麵工作的“綱”。

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一要同黨的綱領一致;二要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一致;三要同黨的思想路線一致。一切工作要有益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認真學習、熱情宣傳、紮實執行、積極維護;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係實際,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形式主義以及各種不良傾向。

嚴格遵守黨的紀律。鄧小平多次強調,我們事業的成功,“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如果沒有鐵的紀律,黨組織就會成為一盤散沙。黨委書記更應帶頭、模範地執行和維護黨的紀律。自覺遵守黨的紀律是正確履行職責、踐行為民宗旨、實現理想信念的重要保證。一要遵守政治紀律,始終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堅定,自覺同黨中央正確領導保持高度一致。二要遵守組織紀律,堅持民主集中製,凡涉及重大決策、重大人事調整等,都應由集體討論決定;用人要公開、公正、公平、競爭上崗。三要遵守經濟紀律,廉潔奉公,用權要慎之又慎,不為名利所困,不為物欲所誘,不為私情所擾。四要遵守群眾紀律,維護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充分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讓人民群眾真正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二、增強宗旨意識

《黨章》中規定:“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係,利為民所謀,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淩駕於群眾之上。”

黨委書記在一切工作中,絕對不能計較個人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黨和人民的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應堅決地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黨性原則的最高表現。下麵是一個題為《他犧牲在征糧路上》的革命烈士李保印同誌的事跡。

1941年,日本侵略軍“四·一二”大“掃蕩”之後,沙區根據地幾十萬軍民處於饑寒交迫之中,為了解決軍民的饑餓問題,專署派購糧幹部李寶印同誌外出籌集糧食。

他離開機關已經七天了,在這七天裏他沒吃一粒糧食,全靠野菜和樹皮充饑。他肩上背著幹糧袋——一袋玉米花,這是他出發時同誌們把自己分得的糧食集中起來,炒成玉米花,送給他做幹糧用的。可他一直留著,準備在最困難的時候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