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
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人類曆史的創造者。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社會的實踐,是千萬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客觀活動,一個領導機關或領導者的決策、方案、計劃、命令、指示,都是對客觀世界的反映,其原料或半成品,都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機關或領導者隻是起到加工製作的作用。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是從廣大人民群眾在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產生的,而又通過廣大人民群眾去貫徹、落實。因此說,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路線、黨的生命路線。鄧小平說得十分精辟:“黨隻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係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
二、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從群眾中來”,就是將群眾分散的、無係統的意見集中起來,化為集中的,係統的意見。這個過程就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過程。
“從群眾中來”就是全麵、深入地進行調查研究,具體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深入群眾聽取各方麵的意見,掌握足夠的真實的材料,領導者要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並創造條件讓群眾暢所欲言,以便收集到真實的情況。調查必須是全麵的,包括多數人的意見,少數人的意見;讚成的意見,反對的意見;正確的意見,錯誤的意見。這樣收集起來的意見才是全麵的,材料才是豐富的。二是進行整理、分析、研究,形成係統意見,進而製定出方針、政策、計劃、方案。領導者要對群眾的意見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提煉和深化,使之形成正確、深刻和係統的意見。
“到群眾中去”就是把集中起來的意見,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計劃、方案、措施等等,拿到群眾中做宣傳解釋,付諸群眾的實踐行動,並在群眾行動中得到檢驗和豐富、發展。“到群眾中去”的過程是實行政策、執行計劃的過程,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注意因時因地而製宜。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一個循環往複,無限發展的活動過程,不斷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就可以使領導者的意見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更完善。
三、黨委書記和群眾要心連心
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隻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我們黨才能無往不勝。
1935年秋,賀龍領導的紅軍在湖南桑植縣劉家坪休整,當他得知運糧時借用群眾的一頭騾子丟失了,立即將自己的一頭騾子償還給群眾。他騎的馬踩了群眾的幾株苞米,自己立即掏錢賠償,並登門道歉。當地人民中流傳著一首這樣的歌:“高山頂上雲套雲,園中竹子根連根,河裏魚兒不離水,賀老總和人民心連心。”
民諺說:“一個人的智慧不夠用;眾人的智慧用不完。”在碰到困難時,問計於群眾,發動和依靠群眾想辦法,就能克服困難。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我們的一切工作,都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吸取群眾的智慧,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並且虛心接受群眾的監督,這是我們立於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
四、關心群眾的生活
回顧我們黨的90餘年的曆史,可以看到,什麼時候和群眾之間關係密切,並注意關心解決群眾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們黨的工作就順利開展;反之,什麼時候不注意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關係緊張,黨的工作也就難以收到應有的效果。我們必須做到一切為了群眾,時刻關心群眾,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讚成不讚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切實作為自己行動和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辦群眾所需,特別要多為群眾辦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正如胡錦濤同誌所說:“隻要我們始終同群眾同甘共苦,心心相印,保持血肉聯係,我們的事業就能萬古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