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政治為要立德是本(4)(1 / 2)

誠的具體要求首先是不自我欺騙。這就是《大學》中說的:“誠其意者,毋自欺也。”更重要的是誠心誠意待人,不說大話、套話、空話、假話,不隱瞞自己的觀點,不偽裝自己,不掩飾的自己真實感情,不嘩眾取寵,不圖虛名,不弄虛作假,不陽奉陰違,不欺上瞞下。

守信乃立身之本,守住信用就是守住人品,守住人格。信與誠是相通的,誠是基礎,是根本;信生於誠,無誠則無信,古來常將“誠信”合稱,諸葛亮就說“不誠者失信”。信,不僅要求人們說話誠實可靠,而且辦事也要誠實可靠。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說,一個人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守信方能立足於社會,信乃是立身做人的根本,這是因為,人能守信,其言行可靠,才能取得他人的信任,與他人建立並保持正常的交往。兩千年前的季布,重諾言,守信義,當時便有“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一諾”的讚語。

對領導者來說,守信更為重要。領導者守信,才能贏得群眾的親近和信賴,群眾才能心情舒暢地說出心裏話,才能提高組織的凝聚力,也才能做到一呼百應、令行禁止。因此,我們都應把“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二、剛直守正

剛強正直是做人的重要準則,為人正直意味著不欺瞞、不獻媚,不隨便附和他人,不巧言令色來討好別人,能直麵各種不正常現象而毫無退縮,能承擔責任勇於自我批評。歐洲諺語說得好“幾何以直線為最近,修身以正直為最好”。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寫道:“教人治己,皆宜以正直為先。”

守持正義的人有極強的自製力,能自覺地克服自己的名利之心、貪欲之心;能在金錢麵前不動心,美色麵前不動情,權勢麵前不憂懼,友情親情麵前不偏袒,能處處以大局為重,以正義、原則為重。

明嘉靖皇帝寵信方士,求仙煉藥,講求長生之術,並大修宮室寺院,又寵信奸相嚴嵩,聽其殘害忠良,魚肉百姓。戶部雲南司主事海瑞見朝政日非,人民困苦,不由憂心如焚。他覺得自己雖然官卑職小,卻有匡扶明室,拯救百姓的責任。他連夜趕寫《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呈交朝廷。上疏之後,海瑞深知嘉靖皇帝昏庸,難免招來殺身之禍。回到家中,他立即派人為自己買了一口棺材,等待錦衣衛前來捉拿自己。

有人勸他及時逃避為妙,海瑞笑道:“自古忠臣不怕死。我若避禍,也就不上此疏。”嘉靖皇帝果然暴跳如雷,逮捕海瑞,嚴刑拷打,幾被處死。直到明穆宗即位,照例“大赦天下”,海瑞才死裏逃生,並官複原職。從此,海瑞為民請命不畏死的剛直名聲便人人皆知了。

正直是一種被世人永遠崇敬的品格,他始終對人充滿著吸引力、凝聚力。反之,一個領導者缺乏正義感,不僅受不到下級人員的尊敬,而且會令人反感、厭惡,他也就沒有影響力,就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就難以順利地開展領導活動。

三、忠於職守

領導幹部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是成千上萬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就應該忠於職守,兢兢業業、勤奮工作、開拓進取。在工作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都要堅定信心,排除幹擾,克服困難,不回避矛盾;都要堅持原則,不講情麵,公正無私地處理問題。

李大釗說:“凡事都要腳踏實地去做,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而惟以求真的態度作踏實的工夫。以此態度求學,則真理可明;以此態度做事,則功業可就。”但是,有些領導幹部卻忘記了李大釗和黨組織曆來的教導、要求、不盡一個黨員幹部應盡的義務,得過且過,工作馬馬虎虎、玩忽職守。群眾給這種人畫像“三步四步都會,一斤二斤不醉,飯後麻將一攤,明日魚池相會。”如何把工作做好,他們也就沒什麼心思了。

四、寬容忍讓

寬容,指待人寬厚容量或氣量大;忍讓,指容忍、退讓,抑製某種感覺或情緒而不表現出來。古人認為,寬厚大度待人必將得到他人的積極回報,因此就有“寬則得眾,寬則得福”的說法。寬容包含了理解、體諒、善待他人的精神,這對今天協調人際關係,建立安定、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意義。

寬容忍讓之德的具體要求,一是對人不苛求,對他人的不足或弱點,應取理解寬容的態度。唐代文學家韓愈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意思是說古代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既嚴格又全麵,他們對別人的要求既寬容又平易。二是對人的批評要出於愛心,注意方式方法,不損傷他人的自尊心。三是對人際關係中的恩怨,應念人之恩,忘人之仇。《菜根譚》上說:“人有恩於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特別是在自己得勢時,不利用職權公報私仇,則更顯忠厚。四是待人處事應忍讓,能自我克製。古人一向反對人們“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違,即忿然發”。忍讓還表現在發生爭執之時,自己先退讓一步,以積極的態度去主動緩和矛盾。五是不貶低、打擊別人,不抬高自己。六是尊重、寬容、容納不如己者,對他們不苛待、薄待。領導者對下屬更應注意寬容,做到“寬以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