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政治為要立德是本(4)(2 / 2)

但是,寬容並不是無原則的姑息、遷就,忍讓也不是懦弱可欺,一味地退卻,不是麵對委屈、誹謗、淩辱而無動於衷。寬容忍讓是顧全大局,著眼未來,是以明辨是非、善惡為前提的,是有原則的。忍讓者總是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感化他人的淺薄行為,以寬宏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他人的悖理的舉動。

寬容忍讓是一種巨大的人格力量,一種高尚的精神境界,這是一位哲人的忠生。它能產生強大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染力。“惟寬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載物。”

五、謙虛謹慎

謙虛是一種不以自己的功、德、才、能、位而自滿,不自誇、不自傲、不自以為是,虛心而誠肯地向他人學習的品德,它是正確地對待、估價自己並尊重他人的謙遜態度。在古籍中就有“滿招損、謙受益”的警句。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晚年,仍然常去實驗室做一些雜事。一天,一位年輕人來實驗室做實驗。他對正在掃地的法拉第說道:

“幹這活兒,他們給你錢一定不少吧?”

法拉第笑笑說道:“再多一點,我也用得著呀。”

“那你叫什麼名字,老頭。”

“邁克·法拉第。”法拉第淡淡地回答道。

年輕人驚呼起來:“哦,天哪!您就是偉大的法拉第先生!”

“不,”法拉第糾正說,“我是平凡的法拉第。”

謙虛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人生的智慧,是一個人建功立業的前提和基礎。有人打了一個比喻:人就如一個分數,實際的才能好比分子,對自己的估價好比分母,分母越大,那麼分數的值就越小。高爾基說過:“智慧是寶石,如果用謙虛鑲邊,就會更加燦爛奪目。”處世是否謙虛謹慎,對於一個人的進退、成敗、福禍有重要的影響。

謹慎含有小心、檢點、慎重、警惕、鄭重等意思。古人提倡謹慎,是為了避免因輕率等毛病而造成的失誤,於是要求人們“言不輕發,事不輕舉”。

強調“慎言”,一是為了保證所言的可信性,提高其信任度。二是為了保證言之有物,所言中肯。三是為了避免口過,古書上就有“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的名句。四是為了避免說大話、空話,力戒空談。《論語·裏仁》中就有“訥於言而敏於行”的語句。五是還有避免泄露機密的意思。古人重視慎行,要求人們遇事切不可魯莽、蠻幹,而要抱一種“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慎重態度,事先做好周密地考慮、部署。

古人指出在以下場合應謹慎:一是“君子慎其所以激者。”即在情緒激發時應自覺警戒,及時自我提醒,控製激動情緒;二是“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乘快而多事”。即在得意、興奮時更要謹慎;三是處理小事,易事不可輕忽。“小事多忽,忽小而失大,易事多忽,忽易則失難”。特別是當權者、決策者更要小心謹慎,否則,造成的損失就更大,賈誼說:“凡權重者必謹於事,令行者必謹於言,則過敗鮮(少的意思)矣。”

先哲認為,謹言慎行不隻是為了消極避禍,而且更是事業成功的保證之一。他們說:“聖賢成大事業者,從戰戰兢兢小心來。”

需要說明的是,謙虛不能過頭,過了頭就會自卑,就會失去自信,謹慎過了頭,就可能走向畏縮。

千萬不能驕傲,驕傲是成長的大敵、是事業的大敵,昨天的輝煌已經過去,明天的成功需要我們今天的努力,絕不能躺在過去的成績上沾沾自喜。

曆史上有許多因驕傲而慘敗的案例:紙上談兵的趙括;驟然失敗的陳勝、吳廣;因勝利而狂妄、遭亡的吳王夫差;以傲殺身的禰衡、楊修;赤壁之戰的曹操;諸葛亮揮淚斬殺的馬謖,“天下無敵”的關羽敗走麥城;李自成的失敗,太平天國的滅亡;等等,都是缺乏謙虛謹慎的結果。

法國的拿破侖,當勝利了的時候,狂妄得不得了,1811年春,他在杜伊勒裏宮向一位將軍宣稱:“再過三年,我將是世界的統治者。”恰恰過了三年,他卻被流放到地中海的一個孤島——厄爾巴島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