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政治為要立德是本(5)(1 / 2)

六、意誌堅強

馬克思指出:“生活就像海洋,隻有意誌堅強的人,才能到達彼岸。”我國宋代文學家蘇軾寫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必有堅韌不拔之誌。”開展領導活動,總是遇到困難,強者總是選擇用堅強的意誌,去直麵困難,並最後戰勝困難。

所謂意誌,就是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根據目標來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克服各種困難,從而實現目標的主觀能動過程。一個人的意誌是否堅強,可以從他的意誌行動中得到反映。良好的意誌品質有以下特征:

1.自覺性。表現為目標明確,不盲從,不魯莽,自覺地為實現目標而努力奮鬥;能自覺地約束自己,理智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不受內外各種因素的幹擾和誘惑;能虛心聽取別人正確的意見,自覺調整自己的行動。

2.獨立性。明智地自主地做出決定和采取行動,既不易受外界不良影響,也不拒絕一切有益的意見,在思想與行動上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馬克思十分欣賞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獨立性強的人,充滿自信,獨立自主能成才,外國有的專家研究表明,傑出人才在童年時代66.89%的人非常喜歡自己獨立做事情。

3.果斷性。善於當機立斷,處理問題善於選擇時機;在緊急情況下,能迅速采取應付措施。當情況變化時,反應靈敏,應變能力強。果斷不同於無斷,無斷是輕率的、隨便的、盲動的行為;果斷也不同於寡斷,寡斷是猶豫不決、束手無策、左右徘徊、當斷不斷。

4.頑強性。具有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完成艱巨任務的能力。頑強性使領導者在任何情況下能保持旺盛的精力,在任何艱難條件下能保持持久的毅力。

5.自製力。善於自我支配和自我調節,在緊要關頭和困難時刻,在重大事變和危險麵前都能控製自己的情緒。在尖銳的批評麵前,能把握自己,隻要有一些正確性,就虛心接受;一片讚揚聲中也絕不衝昏頭腦;在遇到無故加於自身的謠言、誹謗時也不動怒,而能保持正常的情緒;在名利誘惑麵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

6.勇敢。當一個人確信自己的主張和行為是正確的時候,他就敢於為此冒風險。俗話說:“無私才能無畏”,在為人民和國家的利益而奮鬥時,決然離不開勇敢的意誌。德國作家歌德寫得好:“你若失去了財產——你隻失去了一點兒;你若失去了榮譽——你就丟掉了許多;你若失去了勇敢——你就把一切都失掉了!”

意誌不是生來就有的,唯有鍛煉才能造就,磨難成才可說是一條規律。人在順境中自我滿足、不求進取、懶惰懈怠,甚至逐漸衰退下來;而在困難的條件下,在逆境中往往使人精神振作奮發起來。管理者應自覺在艱難困苦中鍛煉自己。明朝文人洪應明在他的《菜根譚》一書中寫道:“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鍛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因此,黨的領導幹部應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在工作實踐中特別在克服各種困難中得到鍛煉、提高。

七、和諧親切

“貴和”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精神。《論語·學而》說:“禮之用,和為貴。”《中庸》說:“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就是說,“和”是天下共行的普遍準則。董仲舒提出:“德莫大於和。”

中國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視人際關係的和諧,人際關係和諧,社會群體才能增強凝聚力,從而形成強大的力量,去戰勝外界惡劣環境,滿足人類整體的需要。因此,“和”對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所追求的人際關係和諧,要求人們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規矩老實,安守本分,人與人之間“無爭”,而且盡到自己應盡的各種責任。這樣,人際關係自然和諧。

和諧積聚力量,和諧成就偉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黨委書記不僅是積極分子、先鋒隊員,而且是骨幹分子,是中堅力量。

強調實現人際關係和諧,先哲還提出了兩點有價值的思想:

一是“和而不同”。和乃是不同事物之間、不同人之間的協調、和諧。其前提是承認事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矛盾。和並不是抹煞、取消個性,正是為了恰當地顯現個性,發揮個性的作用。五味之所以調和,而正是因為五味各有其獨特的個性和功能。這是符合對立統一的辯證法的。

二是“和而不流”。所謂“流”,即是無原則地隨波逐流,為取悅他人和世俗而不斷改變自己的立場。先哲提倡的“和”,是有原則,而非無原則的。“和而不流”還包含和的實現要通過鬥爭的意思。如果為了“和”而違背道義,回避必要的鬥爭,在古人看來這仍是“為和而和”,這種“和”實則是“流”,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