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政治為要立德是本(5)(2 / 2)

親切是指對人的熱情、關心、愛護。俄羅斯文學家高爾基說:“沒有太陽,花朵不會開放;沒有愛便沒有幸福。”人人都需要愛,人人更應付出愛。想得到愛,就要先愛別人。有人說:“物質的匱乏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社會缺乏愛。”一個黨的領導幹部對下麵的群眾獻出自己真誠的熱情、愛心,為他們辦實事、辦好事,為他們排憂解難,群眾必然會對這個領導幹部有感激之情,他必然能得到他們的擁戴和支持。下麵是一個題為《愛的神奇力量》的真實故事:

一位大學教授帶著他的學生來美國一個被稱為黑人貧民窟的社區搞調查研究,其中一個課題是對200名黑人的孩子的前途作預測。學生們都很認真,不久報告出來了。結論令人沮喪:200名孩子幾乎無一例外地被認為“一無是處”、“無所作為”、“終身碌碌”,等等。

40年後,老教授早已去世,他的繼任者從檔案裏發現了這份報告,好奇心驅使他來到了當年的黑人貧民窟。他驚奇地發現:當年被調查的200名孩子中,除了20個已離開此地、無從查找外,其餘的180名孩子大都獲得了相當好的成功,他們之中不乏銀行家、商人、大律師和優秀運動員。對於這一切,他們都說最該感謝的是當年的一位小學教師。

繼任者找到了當年的小學教師,此時她已是遲暮晚年了,吐字不太清楚,可有一句話任何人都聽得懂:“我愛這些孩子。”

黨委書記對群眾懷有親切、關愛、體貼之心,既是應具有的重要品德,又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必要職責,也可說是一種任職條件。一位作者(佚名)說得好:“沒有一種服裝比愛更合身;沒有一種裝飾比愛更迷人。有人說無美就無愛,實際正相反:無愛才無美。”

八、自尊自信

自尊是對人的尊嚴、人格的自我尊重,自尊是一種積極的自我珍重之心、自覺免辱拒侮之心和知恥之心。中國古人將個人的人格尊嚴看得極重,在《孟子》中就有記載:為了討好他人而卑躬屈膝、犧牲人格乃是最可賤、也是最可痛的事。一個人有德方能保持自身的尊嚴,為了自尊必須嚴於自律。梁啟超認為,高尚的誌節、精神、德操、氣概都來源於自尊。他說:“自尊者,實使人進其品格之法門也。”在他看來,樹立自尊心是增進道德的門徑,一個人如果自己不堂堂正正做人,不按正常的道德準則要求自己,其所作所為不三不四、不幹不淨、見不得人、俗不可耐,這就必然受到人們的鄙視。我們就有一部分黨員幹部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多吃多占,奴顏媚骨、跑官要官、見利忘義、索賄受賄等不當甚至違法行為。

胡錦濤同誌不止一次地大聲疾呼:“各級幹部都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永葆共產黨人政治本色。”

一位哲人說:“人當自信,定見明,自信篤,可以處大事。”有了自信,才會冷靜地麵對挫折困難,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克服障礙,克服卑怯,才會虛心討教,誠懇學習,才會做出成績。

德國精神病學專家林德曼曾獨自駕著一葉小舟駛進了波濤洶湧的大西洋,他在進行一次從未有過的心理學實驗。

他認為,一個人隻要對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機體的健康。當時,德國舉國上下都關注著獨舟橫渡大西洋的悲壯冒險,因為已經有一百多位勇士相繼駕舟均遭失敗,無人生還。

林德曼推斷,這些遇難者首先不是從身體上敗下來的,主要是死於精神崩潰、恐慌和絕望。在航行中,他遇到了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多次瀕臨死亡,有時真有絕望之感。但隻要這個念頭一升起,他馬上就大聲自責:懦夫、你想重蹈覆轍,葬身此地嗎?不,我一定能成功!終於,他勝利渡過了大西洋。

林德曼的親身實驗證明:人隻要對自己不失望,充滿自信心,精神就不會崩潰,就能夠戰勝困難。拉羅什福科說:“我們對自己抱有的信心,將使別人對我們萌生信心的綠芽。”黨委書記是帶隊的人,書記的自信力越強,他們帶的隊伍就愈加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