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敏而好學與時俱進(3)(1 / 2)

習近平要求黨員幹部在學習中“一要發揚擠勁;二要發展鑽勁;三要發揚韌勁。”也就是說,學習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而是絞腦汁、費心思、下力氣的高強度勞動。因此,必須有一種學不會、學不透誓不罷休的狠勁,並且要堅持下去。

清朝學者蕭掄寫下了這樣的名句:“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清爽。”如何提高學習效率,人們總結了不少經驗,其中有人從反麵提出“學風十戒”,即:戒滿,滿則無求;戒驕,驕則無知;戒浮,浮則不深;戒躁,躁則無得;戒急,急則不達;戒惰,惰則無進;戒粗,粗則易錯;戒襲,襲則無創;戒奇,奇則常謬;戒名,名則實難。

三、運用計算機等電子工具學習

在互聯網上出現了種類很多的電子閱覽室、電子圖書室、電子書庫等,共同構成了知識的海洋。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上述渠道快速地掌握有關信息、知識並具備以下能力:

1.搜索技能。學會並掌握運用網絡瀏覽器、搜索引擎工具,獲得準確而有價值的信息。

2.即時通訊技能。學會使用電子郵件、郵件列表及即時通訊等工具,隨時與有關人員進行溝通。

3.討論技能。掌握並利用互聯網的公共BBS(公共論壇)、專業BBS,參與討論,提出問題,發表意見。通過討論提高認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4.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通過上述方法,收集、檢索所需內容,進行鑒別、篩選、歸納、分類、存儲,以便日後提用。

5.信息發布技能。準確、及時、有效地在網絡平台上發布信息,如見解、意見或對某一問題的思路、解決方案等。

6.信息鑒別能力。互聯網信息內容龐大、豐富,但良莠不齊,應提高識別能力,判斷其科學性,去偽存真,抵製有害信息。

第四節重視讀無字之書

讀無字之書是清初學者廖燕提出來的。他針對當時那種“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庸俗讀書風氣,旗幟鮮明地強調要多“讀”“自然之書”、“社會之書”。他認為人們在閱讀有字書的同時,要多讀點“無字書”,這種主張又被毛澤東所看重和倡導。他認為,讀無字的書,即是向社會學習,向實際學習,向群眾學習,提出“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周恩來同誌也重視讀無字書,年青時代就撰寫這樣一副對聯:“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

一、知識來源於“無字之書”

人的認識總是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從客觀世界取得感性經驗開始的,即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源的。人們通過實踐,接觸某種事物,產生感性經驗,認識該事物,從而獲得知識。毛澤東指出,人的正確思想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自己頭腦裏所固有的,而是“從社會實踐中來,隻能從社會的生產鬥爭、階級鬥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是他背井離鄉,踏上“貝格爾號”,多年做環球航行考察這種實踐的結晶;牛頓創立的力學體係,是他長期躬行實踐,廢寢忘食地做各種實驗取得的成功;李時珍為編寫舉世聞名的巨著《本草綱目》,帶著兒子和學生走遍大江南北,翻山越嶺,花了近30年時間,記下了幾百萬字的筆記。這本書一共記載了1892味藥,每味後麵都有用法和方劑,一共11096個藥方。事實很清楚,他們若不參加實踐,不去讀“無字之書”,那麼,達爾文的“進化論”、牛頓的力學體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不可能問世的。因此,領導幹部應把社會實踐當成再學習、再提高的大課堂,在深入實踐中、深入群眾中,可以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

山東省壽光市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勤奮學習、善於學習,把學習成果轉為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能力。他為了學到黃瓜種植技術,先後三下大連,克服種種困難,靠著真誠和執著的精神,終於感動當地技術人員,學到了蔬菜大棚技術,使三元村由一個人均收入不足百元的“窮窩子”幾年後變成了人均收入上萬元的“小康村”。王樂義被授予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光榮稱號。

二、三人行必有我師

人總是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在這方麵不如自己,在另一方麵可能比自己高明。因此,應虛心向一切人請教。有首《擇師》詩說明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