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財富管理&餘額寶篇(9)(1 / 3)

3)“製造銀行係統的流動性緊張”?目前餘額寶規模4000億元,全國居民儲蓄餘額40萬億元,蚍蜉撼大樹,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銀行係統的流動性緊張有很多原因,比如期限錯配、超額準備金等等,是流動性緊張催生了××寶。沒有流動性緊張,沒有利率高企,××寶是沒有生存之地的,懂嗎?

4)“從中漁利”,這個也過了。宋代詩人陸遊在《跋南城吳氏社倉書樓詩文後》中寫道:“吝則嗇出,貪則漁利。”“漁利”一詞,按照三省堂辭書解釋,是不正當獲利。這麼說可是要把天弘基金和支付寶公司嚇尿的!

鈕總說:“銀行存款利率上漲,必然引發貸款利率上漲。”

答:雖然我才疏學淺讀不懂,但感覺鈕總好厲害的樣子。存款利率上漲引發貸款利率上漲,我在經濟學原理裏麵沒有學過。要得出這個結論,需要很複雜的論證。鈕總沒有給出推理過程,可能是和費馬一樣,地方太小寫不下了。我期待鈕總能把這個定理的詳細推導過程發表出來,我願意幫忙推薦給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鈕總說:“其中誰最受益?還是有錢人,他們完全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變成食利者階層,這是不是在進一步摧毀一個民族的實業精神?”

答:目前來看還是散戶受益。像協議存款這種模式,大戶早就享受了。現在散戶集合起來享受一把大戶待遇,這是好事。另外,摧毀一個民族的實業精神的,難道不是目前愈演愈烈的房地產泡沫嗎?

鈕總說:“餘額寶讓浮躁的民族心態以光速深入到了社會最底層。”

答:中華民族具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曆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其中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誌,是我們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民族一直就有反壓迫、反侵略的優秀傳統,尤其是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對中國的侵略步步緊逼,封建統治日益腐敗,祖國山河破碎、戰亂不已,人民饑寒交迫、備受奴役。為改變中華民族的命運,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誌士進行了千辛萬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撓的鬥爭,每一次抗爭都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展現。中華民族能一次次戰勝災難,一次次渡過難關,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不斷鞏固和發展,根本原因就在於產生和形成了為整個民族共同認可、普遍接受而富有強大生命力的曆史觀和民族精神。一個餘額寶就讓民族精神墮落到社會最底層了?餘額寶這麼厲害,還怎麼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

鈕總說:“現在,以餘額寶的收益率是2%還是0.63%來質疑我的觀點,如果是深明大義,那2%還是0.63%這個問題重要嗎?”

答:還是要實事求是,有事說事。人家的確沒有2%的利潤空間,非要說人有。錯了還是要道歉,共產黨員不能搗糨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取締餘額寶說的兩個邏輯錯誤

文/陳恩摯

資深財經記者,《杭州日報》財評專欄主筆。

鈕文新前幾天寫了篇文章《取締餘額寶》,引起廣泛的關注。一篇文章很受關注,或嘩眾取寵,或實在很精彩。我可以很負責地說,鈕文新這篇文章應該是前者。

互聯網金融的出現,使老百姓的理財收益增加,可以拉動消費,對經濟的正麵作用不言而喻。

當然,我們先不談這些。沿著鈕文新的文章脈絡,我們會發現文中有兩個明顯的邏輯錯誤或斷層。

一、其實,吸儲成本上升,對資金價格及融資成本影響不大

目前存款利率仍受一程度的管製,但自2013年7月20日起,貸款利率管製已經放開,基本上已經市場化。

作為自負盈虧的商業銀行,其有很強的賺錢衝動。不管成本如何,銀行肯定想以更高的利率水平放貸,但問題是,要考慮風險和需求。

貸款業務,相當於賣商品和服務。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決定商品或服務價格的,不是成本,而是供求關係。比如,你現在想賣一輛賓利,可能600萬元買的,但接手的人少,你可能隻能賣100萬元。售價要看市場,成本不是決定因素。

也正是這個原因,長期以來,銀行的吸儲成本一直不高,但它們不理會“進貨成本”,放貸利率一直居高不下。

鈕文新可能會說,銀行業存在寡頭壟斷,競爭不充分,有議價能力。但問題是,銀行業目前的壟斷主要體現在存款利率環節,即是國家設定,相當於確立了一個價格聯盟來吸儲。

而貸款利率水平已經相對市場化,一定程度上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存款成本上升,肯定會減少銀行的利潤,但能否轉嫁或傳遞給實體經濟或企業,很難說,應該有限。

相反,現在銀行過得很滋潤,可以說是“養尊處優”。成本上升後,壓力會迫使銀行提升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

二、估計鈕文新忘記了“利率市場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