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動能轉換的必然性與可能性
特別策劃
作者:劉瑞
【摘要】現在人們之所以談論和區分發展的新舊動力,更多地是因為經濟增長從一個階段上升到另一個階段,發生了動力轉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伴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若幹刺激經濟增長的要素需要給予重新認識。
【關鍵詞】發展動力 生產要素 投資 消費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從供給角度看,構成一個國家經濟總量增長的是三個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和技術。從需求角度看,構成一個國家經濟總量增長的是三個組成部分:投資、消費和出口。一個國家經濟搞得好不好,從根本上就看這三個要素、三個部分利用得充分不充分,彼此搭配得合適不合適。因而,所謂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動力,直接地就是指這三個要素和部分的能力發揮,間接地就是指刺激這三個要素和部分的活力的一係列配套製度和舉措。以此而論,無論新動力還是舊動力,一切能夠激活生產要素和需求組成部分的活力的做法皆形成動力。
那麼,現在人們為什麼在談論和區分新舊動力?這更多地是因為經濟增長從一個階段上升到另一個階段,發生了動力轉化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在上一階段中起主導作用的那些動力,不一定在下一階段中再起主導作用,而伴隨階段性經濟發展與增長的發生,動力機製也在發生著新老交替式的變化。但是經濟運行具有自身規律性,階段的出現和增長動力的轉換,並不是在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在比較收益中逐步完成的,違背這種規律性將會付出沉重代價。此刻,伴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階段,若幹刺激經濟增長的要素需要給予重新認識。
關於投資是否依然是下一步經濟增長的動力
中國地域遼闊,還有大量區域、大量產業需要投資,發展空間依然很大;在這個投資過程之中,因投資轉換成的資本量自然而然地轉化為經濟總量價值構成部分,形成經濟增長基礎,所以在較長時間內,保持一定的投資依然具有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有證據顯示,我國投資的回報率在過去20年中逐步下降。這意味著每投入一定數量的投資,從中能夠獲得的收益是在逐年減少的。長此以往,投資對促進經濟增長的活力將會消失殆盡。這就明確表明下一步需要變換投資激勵機製,重新尋找激發投資活力的方法。結論是,盡管投資是傳統的動力,但是在新的發展階段過程中,投資需要繼續承擔一部分經濟增長動力功效,隻不過需要在激勵機製上解決投資效率降低的問題。這裏不把投資區分為政府投資或者民間投資,是因為兩者各有各的功效,不能偏廢,尤其是不能忽視民間投資帶來的一些負麵作用。從長期看,無論政府投資還是民間投資都是國家發展的動力之一。
關於居民消費是否承擔新的動力
在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居民消費顯然承擔著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功能。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消費比重甚至達到80%。這意味著在市場經濟成熟的國家,投資失去了驅動功能,大量閑置資金因為國內市場無利可圖而轉向海外,一個居民消費主導型社會形成,這可能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設想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尚不具備立即成為消費型主導經濟體的可能性。消費與投資是一個相互影響和彼此轉化消長的經濟現象。當投資依然占據了經濟發動機的位置時,指望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既不現實也不可能。這樣說,並不意味著在利用消費刺激經濟增長方麵無事可做,事實上,每年使消費保持在兩位數的增長,就是非常大的激勵。但是要讓消費承擔經濟增長新動力,建立消費主導型社會,我們的差距還很大。
關於政府是否是發展動力
過去三十多年,各級政府在推動經濟增長方麵的確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對開發型市場經濟模式概念①的最好詮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壯大,讓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思路成為主流,相應的,政府作用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強勢。那麼,以後政府該做什麼事情,變成了全社會關注的話題。盡管今後企業老板找市場和找市長的次數將發生傾斜,但是中國各級政府應當繼續發揮著必不可少的作用:通過計劃體係引導經濟與社會發展、提供社會公共產品和消費、維護市場正常運行等。尤其是,政府維護市場秩序、監管市場運行的職責是天然的。
與政府因素有關聯的具體問題有三個。第一,政府投資是否還是經濟增長的動力?由於政府投資也是需求組成部分,因此從理論上講,政府投資是動力之一。但是,政府投資是否能夠產生預期的效果,則取決於環境及其政府投資的方式。比如,在民間投資積極性不足時,政府投資可以起到引領作用。但是,政府投資就像民間投資要受到相關因素限製一樣,這種投資該不該由政府獨立去做?有沒有必要的財政收入提供資金保證?政府大量舉債會不會影響宏觀穩定?由此,政府投資動力也是受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