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如何培育中國經濟新增長點(1 / 3)

如何培育中國經濟新增長點

特別策劃

作者:胡鞍鋼 周紹傑

【摘要】在新常態發展階段,保持中高增長速度必然要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培育。總體而言,可以歸結為六大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動力、綠色發展動力、新型城鎮化動力、區域經濟動力、參與經濟全球化動力和包容性發展動力。

【關鍵詞】新常態 新動力 中國經濟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A

新常態發展階段至少可以延伸到2030年

當前,中國經濟走向新常態已經成為共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新常態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將麵臨深刻調整,體現在增長速度的適度下調、增長方式的重大轉變、增長動力的顯著轉換。

認識新常態有必要從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視角理解。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經濟增長率大致經曆了三個經濟增長周期,對應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包括:80年代在計劃經濟體製框架下的改革;90年代開始的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2000年以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經濟發展階段。這三個經濟增長周期對應了三次階段性經濟增長率下調,即:1984-1990年期間下降了11.3個百分點(增長率從15.2%下降到3.9%);1992-1999年期間下降了6.7個百分點(增長率從14.3%下降到7.6%);2007-2014年期間下降了6.8個百分點(增長率從14.2%下降到7.4%)。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的階段性經濟增長速度下調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三次。上述數據也表明,隻要經曆過超高速增長(例如,階段性增速高點達14%以上),必然要經曆階段性的經濟增長下調。這是因為超高速增長必然帶來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而隨後的增長速度下調就是通過減速換擋解決結構性矛盾,其本質是經濟結構調整。因此,對當前的階段性增長速度下調沒有必要悲觀,而是要充分認識到階段性增長下調的必然性、客觀性和積極性。

經濟結構調整是新常態發展階段的突出特征和本質要求。首先,從產出結構來看,第三產業將取代第二產業,中國經濟逐步進入到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形態,預計203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望達到60%以上(2014年為48.2%)。其次,從需求結構來看,最終消費需求(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占GDP的比重將持續提高,預計2030年達到65%左右的水平(2007-2014年期間基本維持在50%左右),逐步實現經濟再平衡(1978-2002年之間,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平均值超過60%)。因此,從長期的結構調整來看,新常態發展階段至少可以延伸到2030年,這也客觀地決定了“新常態”中“常”的內涵。

經濟增長六大新動力的培育

“新常態”中“新”的內涵在於挖掘和培育增長的新動力,進而引領新常態,實現調結構和穩增長。這對於“十三五”時期乃至到2030年這一時期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培育新動力首先需要客觀識別影響經濟增長的長期性因素。根據經典經濟增長理論索羅模型預測,儲蓄率和勞動力供給已經不是未來經濟增長的促進性因素。例如,總體儲蓄率在近年來已經達到50%左右,不會再有上升空間;勞動力供給的增長率也將伴隨著老齡化帶來的人口結構轉變出現負增長,其中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的比重已經從2010年開始下降。此外,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每1%的經濟增長率所隱含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也越來越大,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約束性因素。因此,按照經濟增長核算的構成來看,在新常態發展階段,保持中高增長速度必然要求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增長新動力的培育。總體而言,可以歸結為六大動力:創新驅動發展動力、綠色發展動力、新型城鎮化動力、區域經濟動力、參與經濟全球化動力和包容性發展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