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推動發展的幾條途徑
特別策劃
作者:張禮立
【摘要】重塑消費力、助力新型產業形成、實現供應鏈逆向再造、以數據驅動企業自主創新、推動產業深度融合、實現生產模式全麵改製、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催生產業集群、培養全麵複合人才,這幾個方麵可以看作是“互聯網+”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途徑,我們要抓住曆史機遇,使“互聯網+”戰略有效落地,創造新的繁榮。
【關鍵詞】“互聯網+” 發展動力 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49 【文獻標誌碼】A
“互聯網+”是融合傳統經濟和數字經濟的重要橋梁,是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力,其作用的發揮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
重塑消費力,使消費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而消費者是最先被互聯網帶動起來的。到2014年底,我國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網民規模達6.5億之多, 其中,六成以上的網絡購物用戶已經形成。由於網絡消費需求規模大、和民生關係最直接,因而成為穩增長的重要動力。
此外,巨大的用戶需求使得互聯網經濟快速發展和繁榮,以企業為中心的產消格局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全新格局的觀念已經在市場上得以驗證。在“逆向”互聯網化的每一個環節中,企業從研究消費者的消費動機開始,從營銷、零售到批發和分銷,再到生產製造,一直追溯到上遊的原材料和生產裝備,消費者主導權在不斷增強。“互聯網+”讓企業真正開始關注消費者體驗質量,從而實現消費推動經濟的有利格局。
促進普惠金融與計算,助力新型產業形成
普惠金融和技術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保障。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已是有目共睹。將互聯網技術和金融功能相結合,提升了傳統金融體係效率,改善了金融生態,使得金融能夠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普適計算創造出無縫科技,從而將整個過程簡化而不是雜化。而“互聯網+”的過程也恰恰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將普適計算的想法投入到產品、服務、營銷和運營的每一個過程中,使創意變得民主化,這是“萬眾創新”的必經之路。
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發展,新應用、新模式不斷湧現,並進—步與實體經濟融合延伸與擴展。隨著傳統行業的轉型升級,以及行業提質增效融合效應的呈現,必將助力產業升級與生態鏈的共贏和繁榮。
通過組織治理調整,實現供應鏈逆向再造
中國的製造業特征非常明顯,以代工(OEM)為主的模式,使得已經不完整的產業鏈很難實現高利潤率。 而“互聯網+”並非是傳統行業的一個前綴,它代表了一種新的經濟形態。
從以市場為核心的發展態勢來看,可以發現組織結構是阻礙消費者體驗和經濟突破的關鍵點。是基於自身組織結構去影響消費者與品牌打交道的方式,還是基於消費者的意願去改變組織結構,是當下所有企業麵臨的焦點。而“互聯網+”讓供應鏈重塑之路從可能變為現實。在生產製造環節中,由於消費者居於市場主導地位,高度互聯的靈活思維方式使生產商和製造服務商從創新到交付、從庫存到服務實現了各渠道線上線下的無縫供應鏈體驗。
以數據驅動企業自主創新,走出同質低效困境
生產率的進一步提升,商業模式的創新,都有賴於對數據的利用能力。由於互聯網讓信息和各類資源的獲取變得平民化、敏捷化和垂直化,創新的成本和門檻降低了,創新空間變大了,實現創新的距離縮短了。“互聯網+”讓市場對數據產生了正確的認識,無論是有效使用數據還是數據采集和分析。
“互聯網+”促進了個性化體驗的創造,拋棄了靜態的、放之四海皆準的單一體驗。數據開放可以幫助企業產生更有創意的點子,使其認識到消費者數據是王,動態行為數據是關鍵,而曆史銷售數據並不重要。從而實現數據驅動企業,找準核心目標,發揮團隊核心優勢,增強企業匹配風口時間點的能力,聚焦關鍵任務,擁有更好的財務表現。實體經濟是互聯網經濟的基礎,不同的互聯網理念讓企業走出了同質化、低效益的困境。
通過大麵積部署新信息基礎設施,實現產業深度融合
“互聯網+”的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建設。根據高德納谘詢公司(Gartner)2014年的數據:到2020年,全球會有手機、平板及PC 73億台,聯網設備260億件,而移動設備將以萬億級別投入。移動化、智能化、社交化、雲計算、數據化等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十二五”期間已經嶄露頭角。中國成為物聯網大國將為時不遠。從4G到5G的路程,見證了我們從新興產業興起、新基礎設施廣泛安裝到各行各業應用蓬勃發展和收獲的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