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動力重構及其評估
特別策劃
作者:曹鵬飛
【摘要】中國已由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逐漸轉變為領導者和引領者,我們在對中國發展動力評估上,就要事先對這些未來性積極變量做出認真考量,要把過去習慣以歐美為重要參照的外生性評價轉變為以中國作為領袖大國為主的內生性評價。中國的發展成就和願景必將超出歐美體係的範疇,必須要確立一套以我為主的中國標準,該標準必將會因中國國際地位的積極變化而極具國際性,逐漸會扮演國際風向標的作用。
【關鍵詞】 國家發展 評估體係 標準 【中圖分類號】F120 【文獻標識碼】 A
國家發展動力的重構
當前,中國國家發展的曆史方位可以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辨識。時間上我國已經進入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時間敞口導致了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空間上,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持續高增長,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和世界的空間秩序也正因此而發生改變。中國國家發展的這種時空結構的改變,清晰地宣告一種舊的發展模式和曆史階段的終結,也就是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說的“中國經濟發展的奇跡已進入提質增效的‘第二季’”。提質增效的第二季如何實現,關鍵在於新的增長動力的重塑,打造中國發展的2.0版主要就是打造國家發展動力新體係。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麵深化改革、全麵依法治國、全麵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①不難看出,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將“四個全麵”劃分為一個目的和三個手段的關係。新的戰略目標的確認,毫無疑問是國家發展新動力體係中最重要的部分。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再造國家發展動力,就是按照中國夢的頂層設計來實施國家發展的戰略步驟。一個發育充分、功能完善、強大有力的社會,無疑是實現中國夢的必要基礎和途徑,是中國夢走向現實的物質與精神力量的生產和儲備。全麵深化改革說到底就是政府(權力)配置資源讓位於市場(資本)配置資源,其實質還是通過政治技術杠杆的運用,引發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的道德轉型與實踐轉型,進而達到去杠杆、擠泡沫、調結構,重塑國家發展動力,激活要素分配與活力,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全麵依法治國是國家發展能力有效培育的長期基礎,是國家發展新動力誕生和成長的護城河與防火牆,是國家發展動力內生機製保持生命力的安全屏障。加強全麵從嚴治黨,就要規範權力的分配和使用,杜絕權力的扭曲和濫用,營造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發展環境和氛圍。
國家發展動力的評估
國家發展動力的評估,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一方麵,就評價本身而言,還是作為政治話語的一部分,難以跳出政治體係的自我邏輯和理解;另一方麵,就動力本身的屬性而言,結構形態上既可以是要素也可以是體係,存在類型上既有可量化的也有不可量化的,評價方法上既可定量又可定性,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要做到科學評價,首先就要對中國今天的發展與成就做出一些前瞻性的認知。中國今天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由全球化的重要參與者逐漸轉變為領導者和引領者。我們在對中國發展動力評估上,就要事先對這些未來性積極變量做出認真考量,要把過去習慣以歐美為重要參照的外生性評價轉變為以中國作為領袖大國為主的內生性評價。中國的發展成就和願景必將超出歐美體係的範疇,必須要確立一套以我為主的中國標準,該標準必將會因中國國際地位的積極變化而極具國際性,逐漸會扮演國際風向標的作用。其次,在對中國國家發展動力的評估上,要對現代化的科技因素與製度因素進行有效區分,技術上落後可以繼續學習趕超,但製度上一定要充滿自信並不斷完善。最後,要對改革開放的階段性做出有效區分,要看到輸出性改革逐漸取代輸入性改革的必然性和趨勢性,尤其伴隨著人民幣的國際化,資本、管理、技術、價值觀、文化的輸出進程必將加快。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世界格局中,中國的元素會逐漸多起來,中國主動融合世界的能力也會逐漸強大起來。
基於上述分析,國家發展動力評估應該主要包含以下幾個重要維度。
第一,創新能力能否突破。我國依靠要素成本優勢所驅動、靠大量投入資源和消耗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從發展上看,主導國家發展命運的決定性因素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勞動生產率提高,隻有不斷推進科技創新,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正在大力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必須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好。”②無論中國發展模式未來怎樣調整,創新驅動的軸心地位都不能動搖。在中國國家發展動力塑造的所有工作中,創新驅動無疑都要處在首要關鍵的位置,隻有落實好科技創新、管理創新、服務創新,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深層次問題,理應把創新能力能否突破作為評價國家發展動力重構成敗的首要標準。在國家創新能力評價體係中,諸如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等三個一級核心指標都是可量化的,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可以從定性的角度得到科學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