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型城鎮化即將開啟巨大增長空間(1 / 3)

新型城鎮化即將開啟巨大增長空間

特別策劃

作者:謝誌強

新型城鎮化是中國城市化發展的必然選擇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新型城鎮化從一個概念變成一種行動,從一個學術觀點上升為國家的一項重大發展戰略。2003年筆者就提出了“新型城鎮化”這一概念,並進行了充分論證。當時提出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理由:一是新型工業化需要新型城鎮化。國內外的經驗表明,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化之間是一個承前啟後、相互作用的關係和過程,即工業化是城鎮化的基礎和前提,並推動著城鎮化。2002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城鎮化是工業化的結果,並有力地支撐和促進工業化的發展。“十五”時期的情況表明,中國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它對經濟發展的直接和間接貢獻達到3個百分點左右。城鎮化同時也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現代化的應有內容之一,對於一個國家或地區來講,沒有城鎮化的現代化是難以想象的,至今也是不存在的。因此,城鎮化對於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社會發展、文化進步,對於工業化和現代化,以及信息化、市場化、國際化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正致力於全麵小康社會建設,能否改變發展低水平、不全麵、不平衡的狀況,能否在2020年實現“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小康社會”目標,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是要解決好在新型工業化的新道路上走什麼樣的城市化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新型城鎮化的道路。

二是對於中國到底應走什麼樣的城市化道路,當時學術界和政策層麵在不斷探討和爭論,筆者將其歸納為以下十種主要觀點:大城市發展重點論,中等城市發展重點論,小城鎮發展重點論,大中小城市發展並舉論,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發展功能互補論,大中小城市由緊而鬆的梯度發展論,大小城市兩頭重點發展論,因地製宜論,就地轉移論,逆向發展論(即經濟發展水平越高,越要發展小城市,反之,則要發展大城市,認為西部應發展特大城市)。中國政府確立的城市化的基本方針是:“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究竟哪一種思路更科學,更適合中國的發展情況,最後當然由實際效果來回答。現實的情況是,無論哪一種對中國城市化道路的設計,都沒有被普遍接受,因為每一種設計在強調它的合理性、科學性的同時,幾乎同時也伴隨著一些弱點,因而各理論、觀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分歧,甚至對立。為了健康推進中國城市化進程,需要尋找新的角度,從更高的層次上整合各個方麵的觀點,形成中國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主張。新型城鎮化也就應運而生。

三是中國城市化過程中出現了若幹值得注意和需要解決的大問題。例如,城市人口數量迅速擴張造成的住房緊張、交通擁堵、就業困難與社會治安;城市攤大餅式膨脹帶來的用水、交通、管理等問題;一些城市發展特別是許多小城鎮發展缺乏規劃、隨意性、低要求等造成的聚集能力低、聚集效益差、擴散能力弱、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城市沒有個性,千遍一律,缺少對“城市”本身的內在規定性思考;城市發展遠離人本思想,貪大求洋,唯GDP;東中西部地區城市化進程失衡;城市管理係統與市場經濟愈來愈不相適應,建而不管的問題突出;城鄉之間的互補性差,不少城市已經失去了輻射鄉村、帶動鄉村的功能,有的甚至成為了孤島城市,完全違背了城市化的初衷;城市化與工業化脫節、失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