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次創業浪潮補齊發展“短板”(1 / 2)

第四次創業浪潮補齊發展“短板”

特別策劃

作者:李長安

【摘要】雖然我國的創業活動正呈日趨活躍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我國經濟發展與龐大的就業需求,創業活動仍然是一條明顯的“短腿”。為迎接我國第四次創業浪潮的到來,要促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麵的全麵形成,就需要將優化和完善創業環境作為政策的著力點。

【關鍵詞】 大眾創業 萬眾創新 就業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創業主體的持續、快速增長,標誌著新一輪的創業浪潮正在來臨

在我國,每增加一個個體工商戶,就能為社會提供3個左右的就業崗位。而新設立一家私營企業,則能夠帶動10人左右就業。由此可見,創業帶動就業的功效是十分顯著的。不僅如此,創業活動還是刺激經濟增長的動力之一。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出現過三次創業浪潮:第一次是從改革開放之初到1984年。當時為了緩解城鎮知識青年返城造成的就業壓力,中央首次把自謀職業確定為就業的方針之一。在這項政策的鼓勵下,創業型就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有效緩解了當時沉重的就業壓力。第二次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1992年,我國經濟由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目標的確立而再次出現高速增長,與此同時,以“全民下海”為特征的創業活動達到新的高潮。第三次是2002年至2004年。2002年國家開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明確把就業問題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考核指標,並製定了各項配套政策,再一次激發了勞動者創業的熱情。從規律上來看,這三次創業高潮基本上都出現在經濟走出低穀、開始複蘇並走向高漲的階段。一方麵大量失業現象的存在逼迫勞動者走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道路;另一方麵政府也因為就業壓力巨大而適時推出鼓勵創業的優惠政策。兩方麵的合力,促成一波又一波的創業高潮。

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宏觀政策的必然選擇。創業者群體越來越多元化,大學生、農民工、失業下崗者、海歸人員,以及傳統行業的人們都在加入到這波創業浪潮中來。國家工商總局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1292.5萬戶,注冊資本20.66萬億元。新登記注冊企業365.1萬戶,同比增長了45.88%。創業主體的持續、快速增長,標誌著新一輪的創業浪潮正在來臨。

創業環境中的“短腿”:成本高、法治不健全、教育不足

雖然我國的創業活動正呈日趨活躍態勢,但不可否認的是,相對於我國經濟發展與龐大的就業需求,創業活動仍然是一條明顯的“短腿”。大學生本來應該是創業活動的主力軍,但在我國卻並非如此。雖然近年來教育部門采取多種措施扶持大學生創業,但真正敢於創業的大學生寥寥無幾。目前,我國大學生創業的比例僅為畢業生總數的1%左右,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一般占到20%-30%。另外,我國大學生的創業成功率也比較低,在最高的浙江省也隻有4%,廣東則僅為1%,而全世界大學生的平均創業成功率是20%。在農民工創業方麵,雖然這幾年也有很大進展,但總體而言,農民工創業依然十分薄弱。

製約創業活動的因素多種多樣。一是市場競爭製度不完善極大地壓縮了創業的空間。盡管“非公36條”允許並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並承諾為它們提供融資上的支持,此後國家又多次公布鼓勵非公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的扶持性政策,但從實踐效果來看卻並不樂觀。不少中小民營企業在政策的鼓勵下嚐試進入壟斷行業和領域,但往往碰壁而返。當市場環境惡化時,中小民營企業又是最容易受傷的群體之一。中小民營企業的境遇就是創業企業的真實寫照,對於創業者具有強烈的警示燈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