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中國直麵“中等收入陷阱”
精品力作
作者:賈康 蘇京春
【摘要】中國在幾年前成為“中等收入”經濟體之後,現又進入“新常態”,而“十三五”規劃在即。正確認識新時期我們所麵臨的挑戰性問題,是高水平謀劃“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的必要前提。在此階段,我們須直麵“中等收入陷阱”真問題,同時還須充分認識產業革命加速更迭帶來的“緊迫壓力”、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鉗製、能源資源與生態環境的製約、人口基數與教育結構的挑戰、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製度變革探索的成敗等不可忽略的時代元素與不可回避的基本國情。
【關鍵詞】十三五 中等收入陷阱 基本國情 【中圖分類號】F123 【文獻標識碼】A
發展階段的判斷:須直麵“中等收入陷阱”真問題
“中等收入陷阱”自2006年由世界銀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以來,已有了許多的相關討論。雖然這一概念的表述在其形式上及量化邊界上還帶有某種彈性與模糊性,但它確實是一種真實世界中的“真問題”,而且對於“十三五”及中長期發展中艱難轉軌、力求在“和平發展”中崛起的中國來說,這是一個關乎現代化“中國夢”命運的頂級真問題。
發達經濟體崛起之路告訴我們,特定的曆史發展階段內,不可能所有經濟體都成為發達者,總有先行發達者和後來追趕者之分。國際視角下的考察認識則告訴我們,1950年以來,僅有約20個國家和地區成功步入高收入階段(其中真正有世界性影響的更少)。長期處於中等收入階段的經濟體實際上並不是沒有經曆所謂“黃金增長期”,比如拉美地區,就在1950—1980年期間經曆了30年高速經濟增長階段,但其後卻如陷入泥潭般裹足不前;而日本則在經曆27年的高速經濟增長後步入高收入階段,躋身發達經濟體之林。結合發展經濟學的相關理論,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少數經濟體得以完成經濟追趕,步入了高收入階段,而多數未能完成追趕的經濟體則在較長時期內滯留於中等收入階段。鑒於此,世界銀行於2006年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首度提出“中等收入陷阱”這一名詞,並描述性地指出:“使各經濟體賴以從低收入經濟體成長為中等收入經濟體的戰略,對於它們向高收入經濟體攀升是不能夠重複使用的,進一步的經濟增長被原有的增長機製鎖定,人均國民收入難以突破10000美元的上限,一國很容易進入經濟增長階段的停滯徘徊期”。這一概念是對於沿曆史發展階段不同經濟體真實存在的經濟發展現象,基於統計數據考察而作的總結,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廣泛共識,且符合一直以來學界對經濟增長路徑的認識。
在即將到來的“十三五”時期以及未來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麵臨當下經曆“黃金發展期”又於近年遭遇“矛盾凸顯期”,且經濟發展態勢進入“下台階”的“新常態”,中國討論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這一問題的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不要以為前麵三十幾年發展得總體還不錯,GDP年均增長近兩位數,總量已成世界老二,今後隻要一路發展下去,就可以銜接高收入階段的到來,實現偉大民族複興“中國夢”了;如不能有效化解矛盾、攻堅克難,實現升級換代式發展,則大量“中等收入陷阱”的案例正等著看我們重蹈覆轍!要做到“高瞻遠矚”、“老成謀國”,保持戰略思維的應有水準,至少當前階段特別需要居安思危、預警清晰,對防範措施作充分討論。
就當前經濟發展格局來看,若以世界銀行1960年和2008年兩個時間切麵的數據為基礎,全球範圍內實際上僅有12個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其分布為:亞洲地區6個(以色列、日本、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歐洲地區4個(西班牙、葡萄牙、希臘、愛爾蘭),非洲地區1個(赤道幾內亞),北美洲1個(波多黎各)。若對這些成功者進行觀察,則不難發現,這些經濟體的麵積都非常小,除日本以外,人口數量也很少。對於我國這樣典型的大國經濟而言,實際上很難直接從大多數成功者身上發現可模仿的發展路徑。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從世界銀行發布的人均GNI(國民總收入)數據來看,赤道幾內亞這一國家人均GNI變動趨勢可謂大起大落,它原本一直是以種植業為主的世界範圍內最不發達經濟體之一,由於1996年在領海內發現大量石油資源而激發經濟快速增長,迅速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三大石油生產國,並於1997年突破“低收入”上限、2005年突破“上中等收入”下限、2007年正式躋身“高收入”行列,其成功路徑可說完全不可複製。基於世行1961年以來的相關數據,按照我們的估算,成功者跨越“上中等收入陷阱”的平均時間為15.9年、經濟年均增長率為5.08%,而結合中國2013年人均GNI(6560美元)的現狀,要達到當下高收入下限值(12814美元)所需的時間為13年,但考慮到高收入下限值仍在逐年增長,總量方麵不難看出中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路的艱難:一方麵,經濟增長率在未來15年左右應至少不低於5.08%這一平均值;另一方麵,即使GDP增長率不低於平均值,考慮到高收入下限值的上浮,中國可能很難在15.9年這一平均年限中順利晉級,而是可能麵臨更長時期的考驗。
簡單地說,中國直麵“中等收入陷阱”這一真問題,需認識到因罕有大國成功的先例而大多數成功者的經驗並不能簡單複製,且應努力避免拉美地區民粹主義基礎上的福利趕超對經濟趕超發展的危害。但這些還遠遠不夠。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還麵臨著不可忽略的時代元素與不可回避的基本國情,即產業革命加速更迭帶來的“緊迫壓力”、全球經濟發展格局的鉗製、能源資源與生態環境的製約、人口基數與教育結構的挑戰、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影響以及製度變革探索的成敗等,這些都是我國“十三五”及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必須麵對的嚴峻挑戰和現實問題。
產業革命加速更迭:須直麵“技術趕超”的緊迫壓力
每一次產業革命後,世界經濟格局都會發生重要變化。爆發於18世紀中葉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即工業革命)直至19世紀中期結束,以紡織業為起點,因機械化大生產而帶動相關產業鏈條如冶金工業、煤炭工業、運輸業(主要是鐵路和海運)和製造業的發展,使英國一躍成為“世界工廠”。而後19世紀60、70年代,以美國和德國為中心,全球爆發第二次產業革命(即電氣革命),圍繞重化工業這一核心,房地產、汽車製造、鋼鐵工業、化學工業和電力等產業得以迅速發展。至20世紀初,美國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乘勢而上,進一步主導了20世紀50年代之後的第三次產業革命(即信息技術革命),以最前沿的原子能技術和電子計算機與互聯網技術,穩固成就全球經濟霸主地位。在此過程中,德國、日本、法國等國家也紛紛崛起,技術水平的提高不斷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從而幫助這些經濟體實現了經濟長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