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習近平“9·3”閱兵講話的戰略深意(1 / 2)

習近平“9·3”閱兵講話的戰略深意

熱點述評

作者:洪源

【摘要】習近平主席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講話彰顯出中國追求世界和平的決心、維持世界和平的恒心、推進世界和平的信心,彰顯了中國作為保衛世界和平的重要角色。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反對德、日、意法西斯的世界正義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也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關鍵詞】閱兵 國際政治 反法西斯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盛大日子,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開宗明義地指出,“今天,是一個值得世界人民永遠紀念的日子。70年前的今天,中國人民經過長達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宣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完全勝利,和平的陽光再次普照大地”。

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拉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伴隨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二戰這場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戰爭,最終以正義戰勝邪惡而結束。在這場戰爭中,中國始終是抗擊日本軍國主義的東方主戰場,得到了全世界愛好和平人民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自1840年以來在反抗帝國主義的戰爭中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使中華民族從一百多年來的外國侵略、奴役下解放出來,也為最廣大勞動人民的階級解放奠定了基礎,在中國人民以及世界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反抗新老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曆史上,都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中國共產黨在最險惡的環境中首先舉起了抗日的大旗。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政策,東北大好河山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殖民地。隻有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大旗,在極其艱險的環境中與日本軍國主義和偽滿政權進行了長達14年的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階級解放戰爭。首先,以溥儀為首的清朝封建遺老投降日本,成為日本駐東北統治的幫凶和打手。七七事變全麵抗戰後,以汪精衛為首的一部分國民黨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又投降日本,成立了汪偽政權,一大批國民黨軍隊投降日本,成為日本對華侵略的重要力量,其人數超過侵華日軍,彌補了日軍的兵力不足。這部分偽軍被日本人用來主要對付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新四軍。這使得中國的抗日戰爭,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具有階級戰爭的性質。

紀念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指出,“經曆了戰爭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我們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要銘記曆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維護新型世界格局下的和平

習近平主席在“9·3”閱兵講話中指出:“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在短短十多分鍾的講話中,習主席18次提到了和平,充分表達了中國人民追求和平的美好願望和共建和平的堅強決心。保衛二戰勝利成果、維護世界和平依靠的是國家實力、軍事力量和政治決心做保障,我們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就是彰顯中國作為保衛世界和平的重要角色。事實上,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做後盾,爭取一個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是不可能的。

二戰以後世界格局發生了幾次重大演化。第一次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誌著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陣營正式形成。第二次是1991年蘇聯解體,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占了上風並不斷發動戰爭,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於劣勢地位。第三次就是我們正在經曆的世界深刻變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霸權力量正在走下坡路,中俄作為維護世界和平的力量正在發揮重要作用,中國政治經濟力量和影響日益彰顯,發展中國家力量正在逐漸壯大,成群體崛起的態勢。世界格局正在經曆深層次變化。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今天,和平與發展已經成為時代主題,但世界仍很不太平,戰爭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人類頭上。我們要以史為鑒,堅定維護和平的決心”。因此,從政治意義上說,“9·3”大閱兵和習主席講話是一次戰後70年政治宣示,表達了維護世界和平的決心。和平不是恩賜,而是取決於決心和實力,“9·3”閱兵表明中國不僅具有對潛在侵略者的威懾和打擊能力,而且作為一支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正在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戰後70年世界格局鴻溝依舊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強調:“為了和平,我們要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隻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世界各國應該共同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係,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共同推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此次在中國北京舉行的盛大閱兵式,是中國第一次作為同盟國戰勝國而舉辦的,所邀請的外國政要和儀仗隊,都凸顯了勝利日閱兵式的國際背景,以及中國在戰爭與和平、曆史與現實問題上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