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生態的話語體係與核心要件
熱點述評
作者:肖立輝
【摘要】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的兩種話語體係——一種是學術語言,另一種是政策語言,對中國的現實問題都有足夠的解釋力,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相通性。政治生態話語體係的建構與完善在於對政治生態核心要件的準確把握。黨的領導、明確的目標、法治的舉措是政治生態建設的核心要件。
【關鍵詞】政治生態 話語體係 法治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識碼】A
“政治生態”的兩種話語體係:學術語言與政策語言
“政治生態”一詞目前被兩種話語體係進行著解讀。
一種是學術語言,主要是學術界借用生態學的一些概念,比如生態平衡、生態群落、生態多樣性、生態鏈、生態圈、生態位等理論來解釋政治生活中一些政治現象,對政治生活中的政治主體之間以及政治主體與政治環境之間所發生的係統的、連續的、交互的關係,進行分析與闡釋,對政治主體的行為失範、關係混亂所導致的係統性失衡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套話語體係主要是政治生態學及其領域的學者在使用,在社會科學分類中,可以歸為政治學的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它試圖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發現和描述政治主體、政治體係在運行過程中的規律。
另一種則是政策語言,主要是執政黨在執政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執政危機,比如部分領域和區域出現了係統性、“塌方式”腐敗,查處的腐敗分子不是個別的,而是“窩案”性質的,具有集團性、群體性,暴露出來的腐敗問題已經極大地損害了執政黨的形象,影響到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密切聯係,甚至影響到執政黨執政地位的穩固。問題倒逼催生著執政黨不斷思考:出現這些問題是個人的原因、體製的原因,還是從政環境、政治生態出現了問題。這套語語體係常常將“政治生態”和“從政環境”“政治環境”等同。比如,習近平同誌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通過抓作風建設和反腐敗來解決多年存在並日益惡化的政治生態問題。他在中央紀委全會中強調,“抓作風問題就要積小勝為大勝”,通過抓黨風政風建設帶動社風民風的根本好轉。他說,我們要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改進工作作風,就是要淨化政治生態,營造廉潔從政的良好環境”。他還說,要“減少腐敗存量、遏製腐敗增量、重構政治生態”。劉雲山同誌在中央黨校2015年春季學期第二批進修班開學典禮上重點談了政治生態問題,強調營造良好的政治生態,必須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紀律和規矩,通過堅持正確用人導向和鍥而不舍地抓作風反腐敗,來實現政治生態的“山清水秀”。
應該說,這兩套話語體係對中國的現實問題都有足夠的解釋力,甚至在某種意義上具有相通性。這種相通性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兩套話語體係針對的問題是“真問題”,是當前中國政治發展無法回避且迫切需要解決的急難險重問題。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就是依靠政治上的清明、幹部的清正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贏得了勝利,建立了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市場經濟體製建立以來,人們對物欲的追求、部分官員對權力使用的任性、部分黨員群眾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迷失,使中國的政治生態迅速惡化,幹部的從政環境日益嚴峻。不管是從政治生態學的學科角度,還是從執政黨的理論自覺、政策自覺,都必須對上述問題作出回應。二是兩套話語體係對問題的分析是客觀的、科學的。兩種話語體係都運用普遍聯係的觀點、係統的觀點,來探討執政黨組織、政權組織、社會組織圍繞公共權力的獲取和行使而出現的製度性、體製性問題,以及基於上述問題而引發的民眾的心理、從政的氛圍、幹部的心態甚至是心理暗示的問題,而不僅僅針對出現問題的個別幹部的自身行為。三是兩套話語體係對問題的解決都有積極的作用,特別是政策話語體係的可操作性更強。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誌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決心和史無前例的工作力度,保持戰略定力,穩紮穩打,將政治生態建設從危機的困局中扭轉出來,不斷引向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