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達川樣本(1 / 2)

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達川樣本

專題調研

作者:人民論壇專題調研組

【編者按】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委政府應當為群眾提供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更好滿足群眾需求,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創新基層社會治理途徑,進而推進國家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四川省達州市達川區以民為本,依法治區,結合當地區情,積極創新,走出了成效顯著、富有特色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徑。

為了全麵了解達川區社會治理的經驗與探索,近期,人民論壇雜誌社組織國家行政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浦東幹部學院的專家學者,對達川區的基層社會治理實踐進行了專題調研。

調研組認為,在全麵落實“四個全麵”戰略布局,推進國家治理體係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下,達川區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一係列舉措具有典型的樣本意義。

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體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基層社會治理即政府通過與民眾、社會其他組織的互動合作,通過整合政治、經濟、教育、司法等社會資源,不斷協調社會關係、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定,共同實現基層社會問題的協同治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是完善國家治理體係,解決體係中“短板”和“瓶頸”的重要途徑;是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維護群眾利益的必然選擇。

以民為本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前提

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是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遵從了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

達川區始終秉持法治達川建設為了民眾、依靠民眾、造福民眾、保護民眾的工作理念,充分調動參與熱情,讓民眾成為法治達川建設的受益者和監督者。

完善救助製度,解民之困。十大民生救助製度是達川區委、區政府“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的具體實踐。達川區委、區政府提出“一套製度,一個部門,一抓到底”的以民為本救助理念,對困難群眾實現一站式救助。《十大民生救助製度》將火災受災戶、自然災害受災戶、因災死亡人員、特殊病種、流浪乞討人員、重點優撫對象、高齡老人、殘疾人、貧困精神病人、臨時生活困難戶十類群體列為對象,並針對性地製定救助標準和程序。為流浪乞討人員增加了提供衛生食品、基本住宿、返家車(船)憑證等具體救助內容;為殘疾人細化了陽光家園計劃救助製度、殘疾人生活救助製度、貧困殘疾人(子女)大中專學生救助製度和白內障複明救助製度。自2013年10月實施以來,十大民生救助製度為全區12.88萬困難群眾和高齡老人發放救助資金4900餘萬元,有效保障了城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權益,解決了他們的實際困難。

“民情說吧”,暢民之意。達川區為了讓群眾敞開理性表達訴求,打通聯係群眾“最後一公裏”,在人口密集區設立多個“民情說吧”。“民情說吧”外形與電話亭相似,內部裝有攝像、錄音設備。民眾均可進入“民情說吧”暢所欲言,表達訴求、反映問題、建言獻策。由專職工作人員將這些群眾意見收集回來,梳理分類,集中交辦,及時辦理與回複。達川區這一“開門搞活動、用心聽民聲”的舉措能夠更好地傾聽民聲、集納民智、反映民情。

依法治區是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根本保證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麵推進依法治國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強調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達川區全麵部署、重點推進依法治區,依法安區工作。結合區情,積極推行普法先行、依法執政、司法助民、厲法安城的“四法”治理模式,維護了社會穩定,保障了民眾安全,取得明顯成效。

此外,達川區實施“315群眾工作法”積極探索將信訪問題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的有效辦法,並以此促進基層社會治理。“315群眾工作法”是達川區的一項創新舉措 ,即:實行“實名舉報、查實獎勵、誣告查處”三項製度,堅持“一切信訪問題都要在法律政策框架下研究解決”一項原則,實現“解決到位、幫扶到位、處置到位、穩控到位、問責到位”五個到位;采取聯合接訪、掛牌督辦、信訪聽證等辦法,著力破解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瓶頸,依法推動涉法涉訴信訪問題解決。“315群眾工作法”從製度層麵有效解決纏訪、鬧訪、以訪壓法以及突破原則底線解決信訪問題的現象。經過一年多的實踐,“315群眾工作法”已經取得較好成效,信訪總量和越級訪、重複訪、集體訪持續大幅下降,信訪事項辦結時間大幅縮短,初信初訪化解率達89.2%,到期辦結率達100%,重大敏感時段實現了“零進京”、“零到省”、“零非訪”。

全民普法是創新社會治理的根本途徑

盧梭曾言,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裏。民眾對法律的認同是法治的力量之源。讓民眾認同法律最根本的是民眾首先需要了解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