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曆史虛無主義並不“虛無”(1 / 2)

曆史虛無主義並不“虛無”

中外思潮

作者:王誌民

【摘要】近年來,曆史虛無主義不僅在學術界暗流湧動,時隱時現,而且開始從學術領域向互聯網及新媒體等領域擴展。曆史虛無主義在曆史問題上主要有五種表現形式:把支流當主流;把預設當前提;把演義當曆史;把八卦當真實;把惡搞當時尚。必須堅持“三個自信”,用唯物史觀抵製曆史虛無主義,不給曆史虛無主義預留生存空間。

【關鍵詞】曆史虛無主義 反馬克思主義思潮 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D092 【文獻標識碼】A

曆史虛無主義不斷變換形式以表達訴求

近年來,曆史虛無主義已經從學術研究領域擴展到互聯網及新媒體,從知識階層擴大到社會大眾,以俗不可耐的表現形式胡編亂造、嘩眾取寵,其影響日漸擴大,其手段更為多樣。曆史虛無主義雖然花樣百出,但萬變不離其宗,不外乎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其一,把支流當主流。曆史虛無主義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用支流否定主流,以點帶麵,以一種傾向否定另一種傾向。曆史虛無主義反對研究曆史規律,不注重分析和研究曆史的主流和曆史史實,而是以偏概全、隨心所欲地挑選碎片化的曆史故事任意剪裁,通過“有所虛無,有所不虛無”,達到否定中國革命和建設、否定改革開放的真實目的。

其二,把預設當前提。曆史虛無主義慣用的手法是以“假設”否定史實,“重構曆史”。曆史虛無主義者曾提出過一係列“假設”:“假設不搞五四運動”“假設中國未參與朝鮮戰爭”“假如沒有共產黨執政”。其實,曆史研究隻能以客觀史實為依據,不會以“假設”為前提。

其三,把演義當曆史。“演義”實際是根據“史實敷衍成義”,屬於文學作品範疇。文學作品的虛構無可厚非,如《封神演義》大部分情節為虛構,《三國演義》的影響也遠遠超過《三國誌》。曆史虛無主義者正是利用普通大眾對學術研究缺乏了解的現狀,從曆史演義中尋求根據,通過自媒體和網絡傳播錯誤理論和錯誤觀點,迷惑了不少讀者與網友,危害甚廣,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視。

其四,把八卦當真實。當今社會,通俗文化盛行,“八卦”文化很有市場。曆史虛無主義借用新媒體時代追求娛樂化、扁平化的新形式,不僅編造獵奇材料,還煞有介事地提出各種質疑。近來,15歲就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被毛澤東譽為“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劉胡蘭,卻被某些人不分青紅皂白地編造出“小三”的故事廣為流傳,影響惡劣。

其五,把惡搞當時尚。追求時尚本無可厚非,但將惡搞奉行為時尚,則無疑包藏禍心。曆史虛無主義的慣用做法是以時尚嘲弄高尚,通過“惡搞”大肆調侃,嘩眾取寵,顛倒黑白,混淆是非。

必須用科學的曆史觀抵製曆史虛無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