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以後,也就是1995年的4月,馬雲自己拿出了6 000元,又從親友那借了幾萬,再加上海博翻譯社辦公家具的折價和另外兩個股東的錢,一共湊出了10萬元。馬雲、張英(馬雲夫人,也是杭電的英語教師,後來長期擔任阿裏巴巴公司部門經理)、何一冰(後來馬雲離開中國黃頁時,何一冰並未跟隨赴京發展,而是仍然留在了中國黃頁)3人一起創辦了浙江海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公司的實體就是中國第一家商業網站——中國黃頁。
從這一天開始,馬雲每天出門就對人講互聯網的神奇,請他們同意付錢並把企業的資料放到網上去。人們不相信他,“互聯網是什麼東西呀?”馬雲隻好“兔子先吃窩邊草”,動用自己還算優秀的個人資信,去說服朋友們把公司資料免費放到網上。不出所料,杭州望湖賓館、杭州電視機二廠,還有一個律師事務所,都收到了國外電話和傳真。馬雲高興極了,“還真的有戲!”但接下來事情的發展卻很殘酷,因為沒有人願意付錢,因為這些企業根本看不到網頁,更不知道載有自己企業資料的網頁究竟存不存在,怎麼可能僅憑幾個越洋電話就付錢給馬雲?
在那段時間裏,馬雲過的是一種被人視為騙子的生活。
直到1995年7月,上海開通互聯網專線。為了證明自己沒欺騙客戶,馬雲決定在杭州上網給客戶看。他找來一台486電腦,然後從杭州撥長途電話到上海連接互聯網,再通過互聯網把望湖賓館的照片和資料從美國傳過來。結果花了三個半小時,望湖賓館的照片終於一點一點出來了!焦躁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一樣的馬雲終於欣喜若狂,挺直了腰杆。
從此馬雲開始有了收入。他們在全國27個城市一個一個地開拓業務,在所有沒有互聯網的城市,他們都被視為騙子。但馬雲仍然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他天天都先這樣提醒自己:“互聯網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 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然後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說服記者。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
這一年,公司還是有點虧損。雖然中國黃頁成功地把一些中國企業的主頁發布在互聯網上,雖然不少被送到網上的企業收到了反饋,甚至也有企業從網上得到了訂單,但總體效果還不理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訪問中國黃頁的人太少了。馬雲感到杭州已經製約了中國黃頁的發展並漸漸萌生了將公司總部遷往北京的念頭。
1995年12月,馬雲開始隻身赴京。政府沒表態的事,媒體當然不敢輕舉妄動。馬雲最後還是通過一個報社的司機找到了一位報社的老總,當時在《中國貿易報》任副總編輯孫燕君。據孫燕君先生回憶,他把《中國貿易報》記者江勇寫的5 000字長文《走近馬雲》發表在《中國貿易報》上,這是北京媒體第一次報道馬雲和中國黃頁。
這時,馬雲認識了在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欄目工作的杭州老鄉樊馨蔓。樊馨蔓非常仗義,雖然她聽不懂馬雲的網絡模式,但卻被他的熱情打動了。她拍了一部名為《書生馬雲》的專題片,真實記錄了馬雲在京的淒涼遭遇。如今這部專題片彌足珍貴,片中可以看到當年馬雲在北京現場推銷的畫麵,看到他到處碰壁到處吃閉門羹的畫麵。
“在片子裏,他就像一個壞人,雖然滔滔不絕,但表情總有一點鬼鬼祟祟。他對人講他要幹什麼什麼,要幹中國最大的國際信息庫,但再看聽者的表情就知道,人家根本不知道他說的是什麼。”樊馨蔓如此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