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之後,盡管公司業務在推進,但雙方的裂痕則愈來愈深,直致破裂。但是這次是馬雲失敗了,為了保住黃頁,為了迫使對方關掉新黃頁,他選擇了退出。
摧毀馬雲這一偉大夢想的是兩把重錘:一是北上失敗;二是合資失敗。相比而言,無疑是第二把重錘製造了毀滅性的效果。
最終的結局是什麼呢?馬雲不得不被迫辭職北上,不得不被迫放棄所有股份。辛苦一場到頭來黃頁給馬雲帶來的是一無所有!
但並非真的一無所有。黃頁給了馬雲苦難、磨難、委屈和打擊的同時,也給了馬雲經驗、教訓、失敗和成功。所有這些都是比金錢和股份更為寶貴的東西。中國黃頁是馬雲的失敗也是馬雲的成功!沒有中國黃頁就不會有阿裏巴巴!
淚別黃頁後,馬雲團隊開始了與EDI的合作,其實質是馬雲二次被招安。這一次是為了平台。
馬雲加盟EDI不久就發現,這不是他的公司,而是政府的公司。因為種種原因,馬雲發現在體製內的職業生涯明顯不太適合他。無論是EDI還是國富通,都不是讓馬雲自由馳騁的平台。
隨著時間的推移,兩種思維兩種模式的衝突日見明顯,商人和官員的衝突日見劇烈。盡管EDI給了馬雲很高的禮遇,很高的職務,很高的薪金,但馬雲心裏清楚:他不過就是一個做網站的高級打工仔。他和他的北京團隊一直都是外經貿部的編外人員。
但是,馬雲進京是來創業的,是來追尋他的互聯網夢想的,他不是來掙錢的。隨著時間的流逝,馬雲再也付不起這巨大的機會成本了,於是,他又一次選擇了退出。
折騰了快五年,馬雲始終未能擺脫政府的控製。這五年,馬雲就像孫猴子,而政府就像如來佛。
也許是馬雲太超前了。他做的畢竟是網絡產業而不是傳統產業。一個民營企業的成功是需要環境和時機的,所謂天時地利人和一個也不能少。可惜當時馬雲有的隻是人和。在互聯網領域,1998年前的中國,根本不存在民營網絡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和氣候,根本不可能誕生中國的雅虎!時勢比人強,無論是誰都不能擺脫大環境的牽絆。
因此1998年以前的馬雲,失敗是必然的,成功倒是不可思議。中國的門戶網站出現在1998年也是曆史的必然,是因為直到那一年中國政府才開放網絡產業。現在當人們回顧這段曆史時,必然會發出這樣的感慨:王誌東、張朝陽、丁磊是應運而生;馬雲、張樹新則是生不逢時!
【相關鏈接——新“公私合營”的嚐試】
現代企業理論認為,企業所有權基礎越大,獲取資源的能力就越強。因此,民營企業為了改變資源基礎——業務規模畸形搭配的倒金字塔結構,根本出路在於主動突破封閉產權的藩籬,吸引外部產權主體進入,尤其是與國有資本展開股權合作,以弱勝之道贏得企業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就是所謂的新“公私合營”。
現階段我國的新“公私合營”是指,在當前的社會政治環境下,民營資本作為與國有資本平等的市場主體,主動通過股權合作,達成資源與能力互補的合作行為。應該看到,大家批判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同時,往往忽視了國有企業在積聚社會資源、構建完整的工業經濟體係方麵的作用。對公有製經濟的簡單否定,非但不公允,而且會造成社會存量資源的巨大浪費。
有識之士認為,新“公私合營”的大智慧在於:由單純控製變為合作,由強勢取勝變為弱勢取勝,一箭雙雕,整合產權基礎的同時,整合社會存量資源。
2004年春天,萬通與泰達的戰略合作,標誌著中國一批最前衛的民營企業家已經意識到其自身致命的弱點,開始走一條別出心裁的新“公私合營”。萬通是中國民營企業的代表,致力於做中國高端的房地產,其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瓶頸就是資源缺乏;而泰達是天津的一個大型國有企業,在天津擁有上百億的土地資源,卻沒有自己的房地產開發隊伍。二者合作正好能夠長短互補:一方可以獲得資源,另一方則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
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就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與唐僧,一個動力足,但缺資源;一個有資源,但缺機製。民營企業的“軟肋”正是國有企業的“長項”。今天的民營企業應該及時利用國有企業的優勢,形成與國有企業合作的局麵。這就需要民營企業家深刻領悟弱勝之道,以一種博大的胸懷舍“大”取“小”,走新“公私合營”之路。
回首當年馬雲的中國黃頁與南方公司的合資,實際上也是一種新的“公私合營”的嚐試。二者本可以取得優勢互補的雙贏局麵,然而事與願違。由於對方的惡性競爭與獨霸意識,使雙方的聯姻平添了幾多磨難,最終勞燕分飛。個中緣由,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