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馳:喜劇之路
封麵故事
作者:王鴻諒
2008年1月14日,《長江七號》上映前,周星馳和片中“兒子”扮演者徐嬌在香港出席新聞發布會演員的執念
一個瘦小的背影,麵對大海站定,緊繃著身體,大喊:“努力!奮鬥!”等他克製地走開,海依舊是海,浪連著浪。這是《喜劇之王》的開場,男主角尹天仇的勵誌。懷揣演員夢的街坊福利會小管理員,在片場屢次碰壁受辱,回到隻有老弱婦孺和街頭混混為伴的市井日常,被旁人的不修邊幅無所事事卻自得其樂映襯著,他的西裝革履和內心焦慮就像是一個笑話。
麵對柳飄飄的取笑,尹天仇說“其實,我是一個演員”,這實在太像是周星馳自己的人生獨白。不管周星馳是否願意,《喜劇之王》已經貼上了“自傳式”標簽——小人物的演員夢和奮鬥史。尹天仇不合時宜的執著,與周星馳多年的龍套生涯,本身也是一種暗合。在成名前的漫長等待裏,周星馳經曆了怎樣的內心煎熬?影片裏的尹天仇似乎也給出了一種描摹——負責片場臨時演員管理的霞姐又一次惡狠狠地掛斷了尹天仇的電話,他回到福利會狹小逼仄的宿舍裏,一麵貼滿海報的牆,靠牆擺著一張紅條紋單人折疊床,窗台下支著一個髒兮兮的盥洗台。他呆坐在床邊,扭過頭去看海報,坐在椅子上吃飯,也盯著滿牆的海報;吃到一半看了看表,又去打電話,像從沒被拒絕過一樣試圖熱絡地套近乎,話筒裏傳來的卻是忙音。他回到屋子裏,路過鏡子,變換各個細微的角度審視自己黯淡的臉,最後躺在床上捧起那本著名的《演員的自我修養》。關了燈,天黑下去,又亮起來。
尹天仇平凡落寞的一天,就這麼心有不甘又無聲無息地過去了。同樣悄無聲息的日子,1982年從TVB(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畢業的周星馳,過了六七年。尹天仇這種晃蕩在片場尋求機會的臨時龍套演員,在香港俗稱“茄哩啡”,如果放在周星馳入行的年代,根據TVB資深電視人黎文卓的回憶,他們被抽取傭金之後,“時薪不足10元,比學生到快餐店兼職還要少”,也看不到任何前途,“鏡頭永遠不會對著你的正臉,對白永遠不會輪到你說,你的作用和一塊布景板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分別的”。
現實裏的周星馳倒不至於這麼落魄。他怎麼說也是有TVB名分的藝人,隻是畢業之後,並沒有如願進入TVB的戲劇部,而是被分去主持少兒節目“430穿梭機”。這個TVB每天下午16點半播放的兒童節目,始於1980年,以太空生活為背景,包含卡通片、“星仔兄弟好介紹”和趣劇“黑白僵屍”等幾個環節,欄目主題曲由林子祥主唱,後來張國榮和陳美玲分別也唱過,並不是冷門節目,藝員訓練班的其他新人,梁朝偉、龍炳基、曾華倩和藍潔瑛等都分別來當過主持。隻是,他們的時間都比較短,梁朝偉隻待了4個月,而周星馳,一待就是5年,直到1987年,才有機會調去戲劇部。
這5年裏,周星馳的本職工作就是在節目裏跟小朋友互動,除了偶爾在電視劇裏跑個龍套,演個露臉幾秒的群像甲乙,唯一可以打磨演技的,隻有“黑白僵屍”環節。這個趣劇,講述的是來到地球的最後兩隻僵屍,龍炳基演白僵屍,周星馳演黑僵屍,他們與同在屋簷下的古生物研究會主席曾華倩和鄰居譚博士發生了一係列故事。周星馳和他的搭檔,展現著各種機智和喜劇才能,讓這部趣劇情節起伏,笑料不斷,成為一代人的童年記憶。
周星馳成功營造的第一個小眾的搞笑形象,或許就是這一隻喜歡吃棒棒糖的黑僵屍。成名之後的周星馳自嘲說:“我當時沒有戲演,好淒涼,雖然是‘黑白僵屍’,但都是劇來的,雖然不是正式的話劇,但也是劇啊!”就像尹天仇不肯放棄演戲,麵對小混混和風塵女,都要一本正經地闡釋演技一樣,對待黑僵屍,周星馳也是一板一眼,他說:“我就依照訓練班學回來的動作形體、角色性格去創造角色。”
成名之後,免不了常常被問起這段時光,周星馳回答:“那時我認為是一個打擊,但現在回想起來又不是那個樣子,那時我有些好朋友,天天我都對他們談論表演方法,好萊塢男影星艾爾·帕西諾、羅伯特·德尼羅什麼的,我的好朋友都說我很努力,戲都知道很多,可惜做的是‘430穿梭機’,用盡力量都是沒什麼人來看。”這段話真誠又戲謔,倒也很符合周星馳式的“無厘頭”標簽;如果沒有成功,他或許依舊是尹天仇,躺在逼仄小屋裏,表麵黯然神傷,內心癡狂囈語。
不管成功與否,影片裏的尹天仇與現實裏的周星馳,在執著於演戲這件事情上,倒是完全形成了共鳴,就像周星馳自己說的:“你知道嗎,在那種狀態下很享受,別人都認為你不行,你偏偏去研究,完全陷在裏麵,感覺很孤獨,但也很浪漫。”
香港翡翠台兒童節目“430 穿梭機”的四位主持人。曾華倩踩在周星馳肩上夾縫中的出路
TVB藝員訓練班,是香港電視業激烈競爭的產物,始於上世紀70年代。電視台製作部在擴張,增加自製節目,藝員製度也逐漸成熟。1971年,第一期電影電視藝員訓練班由TVB和“邵氏兄弟”公司共同舉辦,公開招考的44名學員裏,包括周潤發、吳孟達和杜琪峰。1982年考了兩次才被錄取的周星馳,是第11期的夜間訓練班學員。這一時期,在“嘉禾”的衝擊下,“邵氏”的片廠式電影日趨沒落,重心從電影轉向電視業,但仍然擁有製造明星的資源和能力。
藝員訓練班像個造星夢工廠,但並非機會均等,畢業了能不能紅,除了天時地利,也要各安天命。周星馳不算運氣好的,這從他的考試故事就能看出來。廣為流傳的版本是他動員梁朝偉一起去考試,結果梁朝偉被錄取了,而他落選。如果港媒的報道確鑿,他的母親淩寶兒是這樣說的:“後來是戚美珍幫他,叫劉芳剛收他,他才進了訓練班,戚美珍的哥哥是我街坊,認識好多年,所以他們肯幫星仔。”劉芳剛是當時TVB藝員訓練部主任,戚美珍是第10期學員,與劉德華同期。不過,比起同期連考了四次才被錄取的吳鎮宇,周星馳似乎也不算運氣太差。
周星馳從訓練班畢業時,並不出眾,至少TVB的監製們,對他並沒有特別印象。1980年升任TVB製作總監的馮天賜在《電視台風雲》中回憶:“當藝員訓練班畢業考試時,導師會指導學員合作拍一小段‘樣板戲’,一段時裝,一段古裝,多數是男女主角的對手戲,訓練班主任劉芳剛攜錄像帶來介紹給監製‘揀蟀’。每一個監製都派有計分表格,一邊看演出,一邊給分。同時,監製都密切注意‘主角接班人’,他們日後派角色時,早已有腹稿。”80年代TVB全力打造的“五虎”,就是這樣陸續遴選出來的新人,他們是黃日華、苗僑偉、劉德華、湯鎮業和梁朝偉。馮天賜回憶:“上述五位小生,得分的成績都蠻好,新人中,以黃日華最受監製歡迎,負責廠房調配的汪歧曾經問我:‘誰是黃日華,出出戲都有他份撞期?’”
80年代新人計劃的推動力,按照馮天賜的分析:一方麵是TVB製作方向的轉型,從粵語長片轉向15~25集的中篇劇,“以一年生產24~26套中篇劇計算,主角的需求量甚巨”,由此帶來的“小生荒”;另一方麵是電視的“工廠製度化”,“我們一班工友,就在特定的工作時間,環境、條件下完成所派的工作,而且要取得相當商業價值的成績。流水作業的製度下,監製必須捧新人”。
與周星馳同期的梁朝偉、比他們高一期的劉德華,都是這一輪造星運動的幸運兒,他們都比周星馳更符合當時TVB的男主角審美:乖仔形象,以及能出演金庸武俠劇的男主角。金庸劇是80年代TVB青睞的重點題材。1981~1985年,TVB為“五虎”精心打造的劇集,按照播放時間,依次是1982年3月的《天龍八部》、1983年2月的《射雕英雄傳》、1983年10月的《神雕俠侶》,和1984年7月的《鹿鼎記》。1985年11月的《楊家將》雖然不是金庸題材,但卻是由“五虎”共同出演的台慶劇。他們迅速走紅,成功挑戰了鄭少秋及周潤發在電視圈中的地位。
盡管成名之後,周星馳憑借兩部《鹿鼎記》電影,塑造了另一個經典的韋小寶形象,但在寂寂無名的80年代,連這個機會,也是屬於梁朝偉的。馮天賜回憶:“李添勝最為勤力,他看中劉德華,選他在警匪倫理劇《獵鷹》中任主角,劉德華不負眾望,脫穎而出。後來開拍《鹿鼎記》,李添勝要在‘430穿梭機’中抽調梁朝偉來演韋小寶。”接棒梁朝偉來做主持的,就是周星馳。編導林麗真選他,是看中他幽默的表演風格。可是,後來呈現在“430穿梭機”裏,周星馳並不符合一個傳統的少兒節目主持人應有的形象。1990年周星馳初成名,TVB節目監製陳慧在接受采訪時回憶:“周星馳主持的態度和行為是頗自我的。”“他絕不是典型的那種愛護小朋友的兒童節目主持人。”“他看見一些乖乖聽話的小孩,會罵他們蠢,這個可能是現在年輕人的觀點和行為,但再看一下,那時期劉德華出演《獵鷹》時是一個乖仔形象,TVB的高層就是這樣子去找新人去演他們心目中的年輕人,他們從未想有一個像周星馳這樣的藝員,也不會認為年輕人就是這樣。”
1987年,周星馳終於可以調去戲劇部,並不是TVB高層的審美趣味發生了改變,而是遇到了願意給他一次機會的藝人經理馮美基。在《笑看星色》中,馮美基回憶:“當時星仔很年輕,一晃眼,當了幾年主持,見到同期的梁朝偉、曾華倩、藍潔瑛等,一個一個相繼紅起來,就隻餘下自己,那顆心總有點戚戚然,遂再三向我提出調離‘430穿梭機’。雖然,我從不認為他可以當小生,但覺得他有演戲天分,轉一個環境也對他公平點。於是向林麗真申請交換鄭伊健入‘430穿梭機’。周旋了很久,星仔終於得償所願了”。
從電視到電影
在藝員訓練班裏發著明星夢的周星馳隻有20歲,這個夢或許開始得更早。待他成名,向往光影世界的時間線被追溯到了童年時期,一個內地移民的後代,成長於離異、窘困家庭,不善言辭的少年,看完李小龍功夫片之後內心澎湃,由此立下了練武和演戲的人生誌願。周星馳用不同的表述,表達過同一種堅定:“有的東西是自己知道的,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有沒有興趣我總會知道吧。”
周星馳與梅豔芳(攝於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