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過剩?

專欄

作者:邢海洋

著名的《自然》雜誌大講中國的能源革命,十幾年間,中國的可再生能源裝機翻番,強化了國家能源安全。可就在剛剛過去的8月份,全國用電量卻出現了少有的下滑,這是否意味著經濟降速後發電也會出現產能過剩。作為清潔綠色能源,似乎永遠也沒有天花板,但總體上,電力投資的超速發展,正遭逢經濟減速的狙擊。

三峽之後,三峽總公司在長江上遊的滾動開發戰略初現。金沙江上的四座梯級水電站完成過半,溪洛渡水電站裝機1260萬千瓦,向家壩水電站裝機600萬千瓦,兩家電站的總發電量相當於三峽。如今,兩電站的電力已經連接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送入浙江、上海等地。目前正在籌建的白鶴灘、烏東德水電站,總裝機容量達到2600萬千瓦,又超過了三峽225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三峽電站投產之初,一個三峽電站的發電量占到全國發電量的3%。現在,總量激增後,這個比例有所降低,但頻頻投產的巨型電站大大緩解了用電緊張。

剛剛建成或正在建設的四座巨型電站,還隻是以三峽為標尺的巨型電站中的幾座。與房地產、找采礦等幾十年一貫亢奮的行業一樣,全國電力建設也一直熱情高漲。隻不過前者近來遭遇挫折,電力仍是馬力十足。在核電領域,山東海陽的核電項目遠期規劃堪比三峽,按計劃,今年一期項目將建成發電。山東半島的另外兩座核電站也在立項。浙江台州的三門核電站也宣稱發電量將超三峽電站。通常,核電站裝機容量很難超過三峽這個全球第一水電站,但考慮到核安全的特殊性和核電技術的特點,原則上核電機組都是滿負荷運行,電網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要求核電降負荷運行的,而水電因為易於操作,是調峰填穀的主力,故而,核電站的發電量超過三峽並非這些未來核電巨頭的癡心妄語。

總量上,中國的發電產業似乎還有著很大潛力,美國的人均年耗電量達到了1.3萬度,發達國家人均耗電也多超過1萬度。而據中電聯的預測,今年中國人均用電消費為4200度,還不到發達國家的一半。但在人口密集的東亞,日本的人均耗電隻有8000餘度,韓國雖超過1萬度,那是因為韓國重化工業產業聚集,產品出口海外。這也意味著,在相似的地域和生活環境,中國消費者用電消費的潛力並不像GDP增長潛力那麼高。實際上,相比於人均生產力和收入水平,我們如今的用電量已經超前了。尤其是,2009年人均用電量是2770度,隨著經濟強刺激政策的實施,5年後人均耗電量增長了一半。而全國各地的電力建設持續運行在超高速的軌道,中電聯的預測,今年新增裝機就達到9600萬千瓦,相當於3個我國台灣的發電能力。一旦需求不振,電站投資方便麵臨著巨大的壓力。

電力過剩在局部地區已經顯現。在東北,去年投產的遼寧紅沿河核電一號機組,在冬季供熱期間,為省內熱電聯產的火電讓路,這種棄電情況在核電運營中非常罕見。而2014年紅沿河核電站二號、三號機組今年運行,恰逢電力需求又減速。東北窩電和東北獨特的氣候條件有關係,冬天為居民提供充足的暖氣熱源是壓倒一切的任務,與火電廠相比,核電遠離居民區且裝機規模大,不能勝任。東北棄電還因為電源建設與經濟發展的不均衡,近年東北經濟增長在全國墊底,可電站建設仍按部就班,風電核電等清潔能源的步子大得驚人,如從2006年至今,東北風電裝機年均增長61%。冬季供熱期間,風電也遭遇大麵積棄風。

中國電力建設的成就引來《自然》雜誌的關注,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電份額在2013年達到總發電量的近30%,到2017年水電、風電和光伏的總裝機還將提高48%。中國對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投資是世界罕見的,除了得益於巨大的市場潛力,還是發電企業高度國有化、產業保護的結果。在美國,多數地區的大型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廠已具備成本競爭力,就算沒有政府補助也能和天然氣發電廠相匹敵。中國天然氣成本高昂,風力和太陽能發電還隻能靠補貼,背後卻是發改委不斷調高電價,由全體國民買單,產業鏈於是顯得更加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