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的風險

文化

作者:曹玲

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的英國科學家愛德華茲(右二)獲得2010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圖為1969 年愛德華茲在英國劍橋大學和團隊成員一起工作舒爾茨的研究

2001年,美國發育生物學家(Richard Schultz)理查德·舒爾茨在紐約一個生殖門診的會議上,宣布了一些與第一代試管嬰兒研究相關的負麵結果:胚胎早期在試管中發育的小鼠,和普通小鼠顯示出微妙的不同,前者的空間記憶較差。

舒爾茨認為,試管嬰兒專家會對他的報告感興趣,他很快發現自己太天真了。一些與會者對“試管嬰兒會產生長期健康影響”的想法進行攻擊,一個人問他怎麼敢做這樣的實驗。臨床醫生害怕舒爾茨的研究會威脅到輔助生殖產業,甚至引發病人的訴訟。舒爾茨回憶說:“我從未在此類公開會議上遭到人身攻擊。”

據《科學》雜誌報道,當時聽眾裏有個叫保羅·裏納爾多(Paolo Rinaudo)的醫學研究者,正在尋找他的第一個研究項目。舒爾茨的結論深深留在他的腦海裏,他說“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關鍵時刻”,試管嬰兒可能會在成年後造成一些問題讓他“非常吃驚”。他目前在研究以試管嬰兒方式誕生的小鼠可能存在的代謝影響,同時還在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中心做試管嬰兒臨床醫生。基於現有的研究,裏納爾多告訴病人試管嬰兒已知的風險,包括妊娠並發症、早產、低體重、出生缺陷的可能性會增加,但都非常小。

全世界範圍內,超過4500萬夫婦麵臨著沒有後代的痛苦境地。在這些夫婦的迫切推動下,科學家把人類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ART)變成一個醫學上成功的故事。國際輔助生育技術監控委員會的研究顯示,1990年全球隻有大約9.5萬名試管嬰兒,到2000年已增加到近100萬,到2007年增加到 250萬,從2007年到現在,通過試管嬰兒技術又誕生了250萬人,其加速增長的趨勢十分明顯。

在美國,這種方式的成功率上世紀80年代隻有百分之十幾,現在35歲以下女性成功率接近40%。這歸功於更接近母體的實驗室環境以及新技術的出現,即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ICSI),也就是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由愛德華茲發明的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通常被稱為第一代試管嬰兒技術,把精子和卵子放在同一個培養基中,讓它們自然結合,形成受精卵,待到發育成胚胎後,移植回母體子宮內。第二代試管嬰兒技術則是借助顯微操作係統,將單一精子注射入卵子內使其受精,發育成胚胎後移植回母體子宮內。

試管嬰兒的推動者指出,全球已經有超過500萬試管嬰兒,大部分都很健康,以試管嬰兒為代表的輔助生殖技術已成為治療不育的主要手段。歐盟2003年公布的跟蹤調查報告和美國2009年公布的大規模研究均證明,試管嬰兒和普通孩子一樣,在身體、智力、心理發育及社交能力等方麵都很正常。來自動物模型的研究也已經證實,試管嬰兒技術對人的壽命沒有影響。

但是仍有一些基礎研究領域的科學家對此保持警惕。“這沒有建立在堅實的實驗工作的基礎上,缺乏生命後期生理、行為、壽命和對疾病易性的研究。也沒有關於‘這些孩子有風險嗎’的可靠數據。”舒爾茨說。其間的問題在於,試管嬰兒的健康記錄時間並不長,年紀最大的試管嬰兒路易斯·布朗(Louise Brown)目前才36歲。2013年的數據表明,全球已有的試管嬰兒中,其中一半在過去6年中誕生,這意味著大部分試管嬰兒仍然處於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裏納爾多特別想知道,“這些孩子步入中年之後會發生什麼?”

實驗室裏針對動物的研究提示科學家注意,這個人群和年齡有關的疾病風險可能會增加,比如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另有研究表明,試管嬰兒和普通嬰兒有微妙的認知不同,但是研究的樣本量太少,不足以得到確切結論。

裏納爾多認為,這些研究並非認為試管嬰兒不應該進行,而是需要更準確地告訴那些求子心切的父母到底麵臨多少風險。研究人員還需要更多、更大的研究。裏納爾多和臨床研究人員兩相觀望:一邊是數十億美元的試管嬰兒產業,一邊是充滿了模糊憂慮的科學文獻。大部分生殖研究者都試圖給出一個單一、明確的標準:試管嬰兒是健康的,隻有少數人試圖去了解,試管嬰兒是否給孩子們留下了微妙的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