胚胎,為自己拚搏

當被問到為什麼懷疑輔助生殖技術可能會對健康有長期的影響,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提到了一個人,大衛·巴克(David Barker)。在上世紀80年代一個裏程碑式的研究中,英國生理學家和流行病學家巴克把慢性病,比如糖尿病、心髒病和子宮內營養不良(出生時低體重)聯係起來,認為在胚胎快速分化的重要時期所產生的損傷,將會產生永久性的代謝和結構上的改變。巴克的想法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得到普及,逐步演變成“健康和疾病的發育起源”(Developmental Origins of Health and Disease,DOHaD)理論,又被稱為“都哈”(DOHaD)理論,關於這方麵的研究在近十幾年快速增長,很多人的研究從不同角度證明了“都哈”理論的正確性。

2000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發育生物學家湯姆·弗萊明(Tom Fleming)和同事發現,那些在胚胎植入前就營養不良的小鼠,產下的後代血壓高,器官大小也不正常。即便這些小鼠在懷孕的其他時段獲得正常的飲食,這樣的情況也不會逆轉。顯然,胚胎早期在營養不良環境下獲取資源的努力,會導致發育中不可逆的改變。“胚胎需要為自己拚搏。”弗萊明說。

這就出現了一個新問題,在培養皿裏發育的胚胎,經曆了實驗室操控,會以特殊的方式“為自己拚搏”嗎?

這個問題激勵舒爾茨進行動物研究,一些實驗室開始通過研究父母捐贈的多餘的胚胎,來尋找人類胚胎存在的問題。試管嬰兒技術讓胚胎在培養皿中受精,這並非正常的母體環境,但試管裏胚胎並非營養不良,而是恰恰相反。相對母親輸卵管中水分較多的環境,商業用的細胞培養基富含生長因子。英國利茲大學研究培養基影響的生殖學家海倫·皮克頓(Helen Picton)說:“這有些類似火箭燃料,讓胚胎發育得很快。”

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國際生殖醫學中心的試管嬰兒技術已經進入第三代

在培養基中添加生長因子似乎能改變特定基因的表達,小鼠研究表明這些基因和細胞的命運相連,決定哪些細胞能夠存活,哪些細胞變成胎盤,哪些細胞變成胎兒等等。但研究人員還遠遠沒有把這些基因表達模式和任何健康風險連接起來。皮克頓說,人類胚胎研究領域隻有少數捐贈的胚胎用來研究,每個胚胎隻有幾個細胞,“描述什麼是正常的非常困難”。

已有的實驗表明,通過輔助生殖技術懷孕的動物更可能出現葡萄糖代謝問題,並且這種效應可以遺傳給後代,這可能是通過表觀遺傳學改變來實現的。表觀遺傳指DNA序列不發生變化,但基因表達卻發生了可遺傳的改變。目前已知的兩種罕見病與表觀遺傳學標誌物有關,一種是天使綜合征(Angelman Syndromes),這是一種由基因缺陷而造成的疾病,罹患此症的患者臉上常有笑容,語言能力缺乏,多動且智力低下。還有一種是貝威氏綜合征(Beckwith-Wiedemann Syndromes),此病會導致過度成長、低血糖、腹壁缺陷以及腎髒畸形,傾向於肝母細胞瘤、神經母細胞瘤等各種癌症。雖然這些疾病在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兒童中更為常見,但絕對值仍然很低,被報告的病例每一種也不超過100例。

裏納爾多說:“我們不能夠消化這些信息,因為沒有真正的關於人類的研究來表明存在這些長期問題。”在數百萬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孩子中尋找此類問題並非易事。最容易發現的負麵結果是在生命的早期,研究也一再表明出生低體重、早產、腦癱以及其他出生缺陷在通過輔助生殖技術誕生的孩子中略微增加。“懷孕時所有可以叫出名字的並發症的風險都較高。”英國阿伯丁婦產醫院的婦科醫生艾卜哈·馬赫希瓦裏(Abha Maheshwari)說。試管嬰兒的主要出生缺陷整體來說比正常人群高30%,但這隻是小數據上的略微增長:第一代試管嬰兒是4%~5%,普通嬰兒是3%~4%。